2016年2月12日讯,《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混血家庭的故事。基调带悬疑色彩,其实讲的是家庭和成长。

缺氧的阅读体验:以爱之名
《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混血家庭的故事。基调带悬疑色彩,其实讲的是家庭和成长。父亲詹姆斯是二代华裔,母亲玛丽琳是纯正白种人,大儿子内斯和二女儿莉迪亚读高中,小女儿汉娜刚上学。突然有一天,父母眼中最完美的女儿莉迪亚溺亡,全家震惊。回忆蛛丝马迹,每个人才逐渐意识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她。
尽管都是知识分子,夫妻俩都使用自认为最文明、温和的方式教育子女,竟全然不知他们构建的家庭,像牢笼束缚着孩子,像冰窟排斥着孩子。导致三个子女不同程度受到伤害,直到莉迪亚被压垮了。
《无声告白》不是一部纯粹的成长故事。书中杂糅了种族、性别、家庭、个人追寻自我价值、青春危机、爱情等诸多主题,本书的背景,是华裔在美国的处境问题。
美国的多民族文学作品从早期反黑人奴隶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宠儿》,到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或有色人种之间冲突的小说《凯恩河》、《非色》,探讨各色人种获得自由人格的出路,取得很大成就。华裔作品首推谭恩美的《喜福会》《接骨师的女儿》,描述华裔家庭不同文化背景、民族身份和信仰的几代人在美国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故事。
《无声告白》也在反复讨论华裔作为少数族裔的生活困境。二代华裔詹姆斯已经与故土割裂,一方面渴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华人文化传统。可惜,他不了解种族隔阂的顽固。
回顾女儿的死亡,其实早在詹姆斯和玛丽琳结合时已经埋下伏笔,夫妻俩每一步前进,都是和当时的种族歧视的险恶纠缠,玛丽琳的不甘于退守、詹姆斯的偏执进取,都在儿女身上烙下伤痕,最终酿成苦果。甚至玛丽琳之所以最宠爱莉迪亚,也是因为她在三个儿女中最不像中国人、最像自己!作者伍绮诗却从这一角度入手,以小见大,证明种族歧视的渗透仍然无孔不入。

伍绮诗
传统烙印很深的第一、二代华裔作家
《无声告白》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虽然她称此并非自传式小说,但自己的生活经历确实影响了本书创作。
80后伍绮诗成长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是由香港移民至美国的科学家。伍绮诗从小就常有“在两种文化之间谈判”的感觉,成年后的婚姻也是跨种族婚姻,儿子是混血儿,无疑她也将这些感受注入了书中角色。在出版《无声告白》前,她已写作多年。尽管同样写的是华裔人士在美国大背景下的隔阂与压力,伍绮诗显然比谭恩美乃至所有前辈们走得更远。
那么如今华裔作家及其作品在欧美文坛,是否已“占山为王”了呢?
第一代华裔作品可以从1887年李恩富的自传《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算起,从被边缘化到逐步接近“主流”,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百年历程。早期华裔作家关注华人在两个世界中求生存的境况,文化的冲击尚处于次要地位。移民开始接受高等教育,逐渐从体力劳动者变成脑力劳动者,甚至出现精英人物。第二代华裔作家以谭恩美、汤婷婷、任壁莲、赵健秀、黄哲伦等为代表,已经以英语为母语,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困惑成为他们思考的主题。谭恩美的《喜福会》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登上了美国各类畅销书排行榜,真正跻身畅销作家之列。写作《女战士》《中国佬》《To Be The Poet》的汤亭亭获200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杰出文学贡献奖”,得到美国主流文坛的认可。但华裔文学仍只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支流。
这一时期,有一批被称作“新移民作家”的群体异军突起,被戏称为第2.5代华裔作家。这是一批移居或侨居到海外的作家,如哈金、严歌苓、张翎、陈瑞琳等。比起第二代华裔作家,新移民作家的英文写作仍然不是主要方式,少有的如哈金,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等待》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而严歌苓虽然也有英文作品,可确立其写作地位的还是中文写作。真正做到“融入”美国文坛,仍然很困难。类似情况也见于创作了《步步惊心》《大漠谣》《云中歌》的美籍华裔作家桐华。
故国消失:第三代华裔写作人的集体成熟
第三代华裔作家则不同于之前的情况,他们不仅是移民二代三代,其父母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此在英语母语写作之上,更是开启了英语母语思考模式。写作已经从单一的华裔视角向全视角转换。如欧大旭(Tash Aw),马来西亚华裔二代,在吉隆坡求学,剑桥学习法律后放弃了执业律师,定居伦敦。凭英文长篇处女作《The Harmony Silk Factory/丝之谜》一炮而红,不仅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与石黑一雄共同竞逐曼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同时赢得2005年度英国惠特布莱德(Whitbread)最佳小说新人奖。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十三种语言。其后《没有地图的世界》《五星豪门》稳定产出,继续描绘新移民生活。
加拿大多伦多市的林浩聪(Vincent Lam)被称为急症室里的青年医生作家。这位双亲都是越裔华侨的侨二代,是东区全科医院急症室的医生,2006年凭借首部短篇小说《Bloodletting & Miraculous Cures/血迹和神奇的治疗》,获得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Giller)奖,赢得4万元奖金。以黑色幽默描绘了医护员的现实写照。
加拿大香港移民家庭出身的华裔年轻作家Kim Fu在2014年凭借处女作《For Today I Am a Boy/今日为男》获得爱德蒙·怀特最佳“新人小说奖”,入围2015年美国笔会/海明威奖。这本优美细腻的小说描绘了移民家庭的境遇,所不同的是,除出亚洲移民身份、男孩彼得还有立志做女孩的性别困惑。全盘西化的父亲,独裁式的传统中国观念,聚集在家中独子身上,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如今她与丈夫定居西雅图,无法用中文读写。对于亚洲的文化,她觉得“它们既是当下的也是历史的,对我而言,它们异常的陌生却又有一种执拗的亲切”。
在类型文学方面华裔也是人才辈出。生于纽约的特德·姜,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自1990年发表处女作《巴比伦塔》至今,只创作了八篇、且都是短篇或中篇,却几乎篇篇称得上精品,大满贯地获得了国际所有的科幻大奖!因此在美国科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对外很少强调华裔身份,作品也不多涉及中国,不过仍可以发现一些中国色彩。如依据中国象形文字创造的外星七肢桶文字(《你一生的故事》)。
而11岁随父母移民美国的刘宇昆就是特德·姜的崇拜者,他的写作和思维也是典型的西方式,平时只说英语。他坦言:“我是美国人,讲的是美国的故事,没有考虑中国文化对自己写作有什么影响”;“对我来说,从来没有身份认同的问题,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美国人。我身上的中国文化背景也是我作为美国人的一部分。”所以他的科幻作品《手中纸,心头爱》等顺利获得雨果奖、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实和他作品的无障碍阅读有一定关系。西方评委和读者能顺利感受到文字的深刻内涵,不会像读翻译的中文作品那样出现鸿沟。这也是他被选中翻译《三体》并大获成功的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读者的追捧。
相比科幻,华裔奇幻作家更罕见。今年2月,一部名为《Dove Arising/鸽子飞升》的悬疑奇幻小说登上Barnes&Noble书店青少年推荐读物榜,受到多方媒体好评。90后作家鲍嘉璐(Karen Bao)一跃成为青少年作家的代表。
《鸽子飞升》是鲍嘉璐17岁在高中最后一个学年里,用两个月时间完成的小说。用鲍嘉璐自己的话总结,《鸽子飞升》系列讲述了一个“安静的月球少女从军”的故事。每个角色的名字都和天文有关,她最喜欢的角色名字"Yinha"就是中文“银河”的谐音。她本人被贴上了“亚裔作家”的标签,但她认为“作家就是作家,标签并不意味什么”。
伍绮诗也是这样,虽然父母潜移默化地灌输了很多中国传统价值观:强烈的职业道德、对历史与文化的崇敬,对父母长辈的尊重等等,但在涉及中国文化的问题她始终觉得是一个局外人。她很尊敬谭恩美等老一代华裔作家,但不认为自己是“谭恩美第二”,“他们那一代作家作品里是有一个故国的概念存在的,而我没有这种概念。这也是《无声告白》在全世界产生共鸣的原因。
难怪在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榜上,伍绮诗力压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大卫·米切尔、科尔姆·托宾、大卫·尼克斯等99位文坛名家以及大牌畅销书作家,喜获第一名!
距离谭恩美出版著名的《喜福会》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伍绮诗的横空出世可说是填补了华裔作家在欧美主流文学界的空白。对伍绮诗来说,这意味着会有更多人在故事中找到共鸣。“也许这也会提醒我们,比起外貌上的差异,我们拥有的共同点比想象中多得多。”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作者:须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