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临《夏承碑》
2016年3月10日讯,《夏承碑》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又名《夏仲兖碑》,立于东汉建宁三年(170)。至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筑城为工匠所毁。据宋代赵明诚《金石录》载:“碑在洺州,元祐间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因其书法一向为人所重,故椎拓不断,“土人苦需索之烦苛,嘉靖癸卯筑城之后,遂瘞置南城楼下。”一代名碑,结局令人觉得凄凉。
古人在节临碑帖时,极为注重内容文义的完整性,因而极为严谨,并非随意。此帖即如此。“是故”开始,属另一层意思。
释文:是故宠禄传于历世,策熏著于王室,君钟其美,受性渊懿,含和履仁,治诗尚书,兼览群艺,靡不寻畅,州郡更请,屈己匡君,为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广平知府唐曜取旧拓于漳川书院重刻。纵259.2厘米,横124.8厘米,13行,满行30字,末有“建宁三年蔡邕伯喈书”落款及四行重刻跋文。明朝复制碑原在永年漳川书院,“文革”时被人砸断,砌了舞台。另一通清朝复制碑,原在广平府衙,1949年后嵌入一座教堂的墙上,亦在“文革”期间不知所终。
《夏承碑》存世拓本多系重刻本。赵明诚《金石录》中称此碑“刻划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汉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原石在南宋初年尚称完璧,惜已久不在人间。据称存世唯一比较可信的原拓本,为明无锡华夏真赏斋本,缺三十字,有翁方纲长跋,世称孤本。
碑主夏承(?-170),字仲兖,其祖、父及兄皆居显位,所谓“宠禄传于历世,策勋著于王室”,承有文德,累任县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冀州从事等职,官至淳于长。
《夏承碑》究竟为何人所书,至宋代尚无定。自元王恽始定为蔡邕所书,以后诸家多沿其说,然实无确据。清顾南原等便提出怀疑,然不论书丹者为谁,历来针对其艺术性有高度评价。元王恽《秋澜集》首当其冲:“真奇笔也,如夏金铸鼎,形模怪谲,虽蛇神牛鬼,宠杂百出,而衣冠礼乐已胚胎乎其中,所谓气凌百代,笔陈堂堂者乎!”
字形中点画皆出锋为之,平横的起笔亦时取侧锋,临写时要防止“楷法入隶”。尤其是波画起笔处不可侧露锋芒,否则易于流于唐隶的庸俗风气。结字奇特,一反汉隶常态,多为纵长形,隶篆夹杂,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别具一格。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谓:“其隶法时时有篆籀笔,与钟、梁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精彩飞动”。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