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穿越大墙的鸿雁”传递心声修复亲情

2016-03-30 12:06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6年3月30日讯,2004年底,《北京晚报》和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合作,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了“穿越大墙的鸿雁”征文活动,利用书信的形式,让大墙内的服刑人员和亲属之间说一说自己的真心话。

请用这张照片

《北京晚报》和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合作,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了“穿越大墙的鸿雁”征文活动

对于当时在未管所服刑的未成年犯来说,在管区里开展征文活动本就是个新鲜事。而若是写得出色,自己的文字还有可能见报,这一点对他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短短十多天时间,干警就收到了几十封书信。很快,家属们的回信也纷至沓来。

2005年1月9日,《北京晚报》编辑部经过筛选,摘登了部分未成年犯与家属间的信件,制作了四个版面的“穿越大墙的鸿雁”专题报道。大墙内服刑人员的悔悟,父母对狱中儿女的牵挂和嘱托,这些都融入到书信中的情感,在薄薄的纸张与读者间传递着。

一封书信
找回了失联多年的“爸爸”

天宝写给“爸爸”的书信及回信被选中刊登在2004年1月9日的《北京晚报》第18版。但其实,天宝的父亲早已因车祸离世,与天宝通信的“爸爸”,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位老师。

天宝有着一个残缺的家庭,父母离异后,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一直和爷爷一同生活的天宝,因不愿忍受爷爷严厉的管教,便离家出走,流浪街头。

一天晚上,天宝在路上遇到了杨老师。杨老师收留了天宝,并将他带到家中休息。几天后,杨老师给天宝留下了一些现金,让他回家去上学。但回家后的天宝却在牌桌上把这些钱输了个精光,恼羞成怒的天宝抄起刀便砍向了对方。因故意伤害罪,天宝走进了高墙。

天宝将杨老师视作他的第二个“爸爸”。服刑期间,天宝常常想起在“爸爸”家中生活的时光,但因为监狱管理的要求,他无法与不是直系亲属的“爸爸”通信,表达自己的思念和忏悔。这次征文活动额外允许未成年犯给自己的老师书写信件,天宝这才得偿夙愿。在信中,天宝感谢了“爸爸”对他的帮助,以及现在入狱后他对“爸爸”的愧疚。

信件寄到后,杨老师才得知天宝已经入狱。在当年未管所举办的“春节团聚”活动中,天宝再次见到了“爸爸”。随后的几年中,杨老师一直坚持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来看望天宝,直到天宝出狱。

不可替代
书信始终是帮教的载体

“书信是一种恒久的感情沟通形式,它有着现代通信方式替代不了的作用。”未管所教育改造科心理咨询师万智英说,即使十多年的时间过去,当下在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中,书信仍然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在写信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有思考、沉淀的过程,表达出的感情也更充沛。

鼓励孩子与家长进行书信往来,正是管教干警帮助未成年犯成长和改造的重要手段。当时在法律的允许下,每个服刑人员每月都可以给自己的直系亲属写三封信。但即使干警们鼓励未成年犯与家人多进行沟通,孩子们的书信中却几乎看不到对父母流露的感情,更多的只是寄出一份“物品清单”,向父母索要下次会见时要带来的物品。

在万智英看来,这其中固然有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淡漠的因素,但问题的重点其实在于,孩子与父母双方都没有学会要如何与对方沟通。虽然此次征文活动的主题不过是一封家书,但活动开展的初衷,正是为了帮助这些未成年犯修复亲情关系。

承载重任
通信纳入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就从这次活动之后,好多孩子开始保存家长寄来的信了,厚厚一摞放在那,时不时还拿出来看看。”原未管所教育科副科长刘清龙说,因为征文活动要求寄出的信件要留下底稿,父母的回信也要保留下来一起提交,这就让孩子们养成了保存信件的习惯。一些原本与父母关系比较紧张的孩子,也借此机会与父母恢复了通信。

十几年后的今天,未管所将与父母的通信纳入到了未成年犯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中,要求服刑人员每月与家人通信一封,聊一聊自己近期的所学所想。现在,信件已经超出了家书这个简单的含义,它更承载起了对未成年犯的改造教育任务。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刘苏雅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