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老洼里人北京晚报的奥运情缘 当年一张报纸已成传家宝

2016-03-30 12: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2016年3月29日讯,如今提起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人们更多联想到的是城市氧吧和健身舒适的步道,很少有人再把这里洼里乡挂钩挂勾。十几年前,为了奥运会,洼里进行了集体拆迁,村里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人犹豫过,洼里的村民变成了奥运村的“村民”。《北京晚报》全程见证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北京晚报》全程见证了这一具变。2007年8月8日,土生土长的洼里乡洼边村人那和利当奥运火炬手替父圆梦父亲的故事上了北晚晚报;2008年,那和利作为秋奥运村“村民”,再次成了晚报报道的主角。

SONY DSC

《北京晚报》全程见证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如今,记者再访老洼里人,原来同是洼里乡人的那和利和以及贾桂玲,他们仍有一肚子话要说:,“希望《北京晚报》能把这些老洼里人与奥运的故事记下来,留给儿孙看。”

当年的《北京晚报》已成传家宝

“这么多年没见,除了我老了,别的没啥变化。”在位于鸟巢附近的新奥物业公司办公室里,那和利看到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说没变化也不完全对,再过几天交接完这边的工作,就要到新的办公地点去上班了,不过也没离开咱们的奥运中心区,还是奥运村人。”

即将走马上任新奥和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职位的那和利告诉记者:“以前肯定没有想过,咱们土生土长的洼里农民可以和奥运会搭上边儿,更没想到这么多年走过来还能从事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以后我办公的地方就在新奥购物中心的下沉花园那儿,我们家搬迁前的位置就在景观大道旁边,每天看着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挺自豪的。”

提起七八年前《北京晚报》的报道,那和利记忆犹新:“当时接受的媒体采访太多了,但《北京晚报》是咱们北京人都爱看的一份报纸,必须好好保存,而且我父亲也特别爱看《北京晚报》,当年的《北京晚报》在我们家一直珍藏到现在,以后也要留给孩子,让他们好好保存,这是一份难得的记忆。”

那和利到现在都还能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所在的是洼里乡洼边村14生产队,“我们当时村委会的位置就是现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南门,我们家就在中轴线边儿上,现在有时候晚上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遛弯,还能看见当时拆迁腾退时从村子里挪过来的那些老树,基本上根据大方位,这附近原来哪哪儿是啥样,都还能说得出来呢,原来的景儿都刻在了心里。”那和利告诉记者,“从2002年开始为奥运场馆的建设启动拆迁,一直到2005年搬进位于奥运村的新居,我们村一共转工824个人,我们的很多老街坊都还住在这边,虽然老院子、老家没了,但我们的心一直在一起。”

那和利告诉记者,现在奥运中心区里的很多大型活动都是他们公司主办或者协办的,“老父亲如果还在世,肯定也挺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开心和骄傲的,而且将来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也会在这里举行,那肯定又是终身难忘的经历和记忆。”那和利说,“每年到清明,都会在给爸妈扫墓的时候跟他们念叨念叨我们现在的日子,还有我们老家现在的变化。”

把老洼里人的事儿记下来给儿孙看

在国奥村社区活动中心见到贾桂玲的时候,她正和社区舞蹈队的编导老师在讨论节目。,一袭红衣、看着特别有精气神儿的贾桂玲,一看就是个热情干练的爽快人,“从当年搬迁腾退到现在,一直都有媒体想约采访,但都被我谢绝了,可是北京晚报的采访我不能推,这是咱北京人最爱看的一份报纸,我也想把咱们老洼里人、尤其是关西庄村村民的故事讲给你们听,希望记录下来将来给儿孙看。”

土生土长在关西庄村的贾桂玲,从1996年开始就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当时的奥运工程拆迁中,我们村也是全乡唯一的一个一个村子两个拆迁价格的特例。”,回忆起当年的拆迁经历,贾桂玲终生难忘,“根据当时的拆迁政策,五环路以北的地价为1900元,五环路以南200米以内的拆迁地价为2200元,而五环路以南200米以外的其他村子的拆迁地价为2500元。有很多村民都对这个政策不理解,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当时的拆迁工作真的是太难了,不过我们的村干部和党员在这样关键的时刻不仅顶住了,而且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贾桂玲告诉记者,当时的村干部和党员除了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更是第一时间带头量房、搬家,用无声的行动感染村民,“最终在奥运工程的拆迁工作中,我们村在全乡创立了三个‘第一’,一是全乡唯一一个一个村子两个拆迁价的特例,一个是全乡没有一户上访的村子之一,同时也是全乡第一个完成拆迁任务的村。”

在2006年圆满完成撤村撤队、家底分配、产权改革任务后,已经转工转居的贾桂玲,也从一名村干部成为了奥运村街道办事处文化中心的一名文化干部,后来又相继在万科星园社区和国奥村社区担任书记、主任。的职务,如今,的贾桂玲已经从当年关西庄村的“当家人”,变身成为了国奥村这个国际化社区的“大管家”。,“唯一遗憾的是,当年很多街坊都搬迁到了全市的四面八方,大家现在见一面不容易。”,贾桂玲告诉记者,“不过当年我们一起经历拆迁动员的老党员们,基本上一年还能见上一两回面,一起聊聊以前的那些事儿,由衷地为我们关西庄村所有村民为奥运工程作出的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左颖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