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临建“避风隔”扩建成餐馆店铺 秋建春拆变“牛皮癣”

2016-04-14 11:59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2016年4月14日讯,“避风隔”,原本是居民楼窗前、过道、底商门前冬季避风避寒时搭起的临时建筑,可如今,秋建春拆的“避风隔”却被一些商家改成永久性建筑,用做经营。在各个区,这种违建“避风隔”就像居民楼“开墙打洞”一样,随处可见,成了城市的又一块“牛皮癣”。

IMG_6033

“避风隔”扩店面随处可见

“避风隔”被封死要开咖啡馆

阜成门大街5号院1号楼,临近西二环辅路,楼前有一座玻璃建筑,接到了路边上,里面摆着一张张小桌子。

“这个地儿,原来是大院的大门过道,也就是过去说的‘避风隔是’冬天时门口挂个大棉布帘子,或者封个玻璃门挡风,春天就拆了。”蹲在旁边晒太阳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过道前有个大平台,他们这些老人平时就在平台上晒晒太阳,锻炼身体。可一年前,这个“避风隔”给封死了,好像是要开咖啡馆。结果他们这些老人们没地去,就只能蹲在路边晒太阳了。

老人悄悄说,可能这玻璃房子没有审批,虽然建了一段时间,但一直没开业,但也没有拆,“这怪东西建在二环边上,真是不论不类的。”

“避风隔”扩店面随处可见

北礼士路乙56号楼西,原来的“避风隔”已经变成了永久建筑,占用了西墙外楼北侧的一段绿地,成了商家门前的过道。

记者走进一家彩扩店,从店内可以看到“避风隔”都是用方钢拼接的。店主说,这房子是他们几年前租用的,当时就已这样了,“这叫做‘避风隔’的位置,也不知道该不该拆,反正大家都这么用。”

与乙56号楼临街相对的105号楼前过道上,一处“避风隔”被扩成了洗衣店。店主说,扩建的事他不清楚,他只是给老板打工的。

而103号楼前,一些餐馆、小商铺都把“避风隔”改造成了经营用地。在一家餐厅的店内,“避风隔”扩建后,居然能多摆下六七张餐桌,餐桌旁就是楼体的承重立柱,与“避风隔”相连的承重外墙被拆光了。

在车公庄大街北侧,一栋居民楼底商的“避风隔”被一家宠物医院改成了固定的大玻璃窗,用做宠物美容。

在车公庄南大街路西侧的车公庄北里6号楼,楼东一层的“避风隔”绝大部分被扩建成了店面。商店的车辆、货物占据了挺宽的便道,把行人挤到了机动车道上。仅有的一处没有改建的“避风隔”前,是一块仅存的绿地,不到3平方米。

只能偷着建不能去审批

一位老住户说,这一片儿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楼,很多楼有“避风隔”,冬天挂个帘子挡风寒,春天摘了,但现在被改建得乱七八糟。

这些“避风隔”怎么就变成违建了呢?在车公庄北里6号楼一建材店内,老板娘告诉记者,“建这个可不能去街道报批,那肯定批不下来,这是违建呀!想建只能偷偷建,只要没人举报,一般情况下没事。因为太多了,查不过来。”说着,老板娘递给记者一张建筑装饰公司的名片,说找他们就能改建,费用也不高,七八平方米彩钢的也就几千块钱。

一位曾从事多年城市管理的退休干部介绍,因为长期以来允许秋建春拆的临时建筑物,所以“避风隔”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近几年来,一些商家纷纷将这些临建扩改为永久经营面积,这一现象在各区都有,基本上与“拆墙打洞”共生并存。私改“避风隔”已造成很多问题,诸如住宅楼安全隐患、违章占地、影响交通、破坏绿地、影响市容环境。一些区现在正在整治居民楼“拆墙打洞”行为,私改“避风隔”也应一并进行整治。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