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封面

民间探海 《岛夷志略》:一段十四世纪的奇幻飘洋

2016-07-19 12:00 编辑:TF006 来源:作者

今年7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航海日,非法的南海仲裁又在7月12日宣布了所谓的裁决结果,海洋权益前所未有地受到所有国人的关注。事实上,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历史悠久,不仅只有以郑和为代表的官方航海行动,民间关于海洋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着。

作者 冯并 丁超


 

1_调整大小

航海

在郑和之前70多年,有一个完全土生土长的中国平民探险家汪大渊,二次完成了西到直布罗陀南到澳大利亚的远航,并且留下了一部收入《四库全书》的地理著作《岛夷志略》。

关于汪大渊的身世,史书中记载不多。他是江西南昌人,一生未仕,但能与当时的儒学大家和诗坛领袖虞集唱和。他不像是商人,但也未必穷困潦倒,因为他是自己两度筹资自费“附舶浮于海”的。他的《岛夷志略》由另一位曾经官至河南省平章政事并参与修撰宋、辽、金史的诗人张翥作序,也透露出他的文人和诗人气质。但他又是一位罕见的意气风发的任侠少年,“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20岁(古人讲虚岁,其实在今天还是个大一学生)就义无反顾地附船出海,而且不止一次。

汪大渊的第一次附舶远航的经由路线是海南岛、古占城、马六甲、爪哇岛、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半岛、埃及,横渡地中海到达西北非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了索马里,向南一直到莫桑比克,接着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再到澳大利亚,从澳大利亚北上加里曼丹和菲律宾群岛,返回泉州。第二次路线大致相同但未抵地中海西部的直布罗陀。

汪大渊两次附舶远航,证明他自身的价值,也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超乎我们想象的历史意义。元代丝绸之路已经是当时世界十分成熟的商贸之路,不仅连接着南洋群岛,连接着印度与阿拉伯世界,也顺畅地连接了地中海的贸易链,伸向了西北非、东非与东南非。汪大渊能够两次附舶远航,说明这条丝路已经是万舶齐发的熟识商路,海上丝绸之路覆盖的半径比人们想象中大得多,路途也要比人们想象中更远。那时的不列颠和伊比利亚半岛还处于蛮荒状态,否则,汪大渊的行踪将会更远,丝绸之路也将更加悠长,或许也就不会出现哥伦布在乱猜误撞中寻找印度的一幕了。

汪大渊的远航,也是一次“发现新大陆”的伟业。这片新大陆就是被当时中国商人称为“绝岛”的澳洲大陆。对于汪大渊的两度澳大利亚之行,西方学者似乎有些讳莫如深,因为两百多年以后,英国的库克船长才声称发现了它,而在那时,澳大利亚不仅有数量颇多的毛利人,并且已有中国人居住。在元代,中国将澳大利亚称呼为罗挲斯,把如今的达尔文港地区称为麻那里。《岛夷志略》还记载了居住在古里地闷即今帝汶岛的吴姓泉州商人。可见南海的南部已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覆盖地区。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