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重大政务舆情24小时内回应 再也不能“躲猫猫”

2016-08-14 22:55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务舆情回应作出部署。其中明确要求对于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63

“以后政府部门再也不能‘躲猫猫’啦!”“这是逼着政府开口呀。”消息一出,网友七嘴八舌。

的确,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舆论传播格局和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府的施政环境也随之而变。再加之舆情事件频发多发,利益观念多元分化,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谁想占据有利地位,谁就必须及时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出现热点问题,权威信息“犹抱琵琶”扭扭捏捏,最后就会被公共舆情的洪荒之力拍出“内伤”。可以说,国办出台《通知》就是要通过硬性的时间规定,倒逼地方政府主动出击,建立起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主动式、科学式舆情回应机制。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政府部门的舆情回应工作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要么是出事儿后就装鸵鸟,不肯说、不敢说、不愿说、不及时说,能藏着掖着绝不和盘托出,能拖着挤着绝不言之以尽。要么就是套话连篇,空洞无物,只会打“太极”。还有的倒是敢说,可发言不讲究,动辄妄言诳语,反而激化舆论情绪。总之,相较网络时代对政府治理的要求和公众对政务公开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平心而论,公众的心理诉求与政府的调查行动之间确实存在 “时间差”。尤其是遇到关乎公共安全、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儿,公众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舆论迅速点燃,巴不得立即知晓状况。而另一方面,政府组织调查、摸清事实、处理问题、追究责任也确实需要一定时间。

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但这绝不是政府怠于与公众沟通、及时回应关切的借口。事实上,很多时候,公众之所以被官方回应激怒,最要命的因素不是缺乏等待的耐心,而是沟通者太缺乏诚意。诸如上述云云,大都是态度问题。很多成功的危机应对案例告诉我们,遇到突发事件,相关部们只要及时透明地公开公布,并且有扎扎实实的行动做支撑,都可以缓解公众焦虑、赢得大家信任。

毋庸置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务舆情回应讲究的“黄金24小时”还会不断提速。能否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达成预期效果,关键还要取决于政府的治理能力。这不仅要求尽快及时,更重要的是能够稳准狠地直面问题、言之有物,这也对政府部门掌握情况、跟踪动态、搜集信息、分析数据等现代化治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实际“管事人”必须深入现场,尽快收集信息、了解情况,针对公众高度或反映强烈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做出实事求是、全面充分的回应。如果实在措手不及、情况不明,至少可以给出适当的时间表,而非用“尽快查清”“高度重视”之类的说辞敷衍塞责。同时,也要在短时间内组织各部门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和防范措施等,并实时关注问题的跟进以及舆情态度的变化,将调查、问责、制度改进等工作持续推进。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需要每一个政府官员都树立起“人人都是发言人”的意识。既及时、主动地说真话,又有根有据地讲清楚,让民众信服。这样,才能在24小时中大有作为。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公道”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