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追寻记忆中陕北符号 白羊肚手山丹丹花

2016-10-21 10:00 编辑:TF005 来源:网络

如今,陕北老区还有山丹丹花吗?我们还能看到那漫山遍野的红色花海吗?这成了萦绕在我们心头的愿望,到延安,去找山丹丹!

%e4%bb%8e%e5%ae%9d%e5%a1%94%e5%b1%b1%e4%bf%af%e7%9e%b0%e5%bb%b6%e5%ae%89%e5%b8%82

从宝塔山俯瞰延安市

还会盛开的山丹丹花

说窑洞,会想到陕北,说山丹丹花,也会想到陕北,就像条件反射般自然。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也没有人对这首歌感到陌生。

山丹丹花外形火红奔放,是陕北人心中的“爱情之花”。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后,山丹丹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团结”、“胜利”的象征。一首歌,让山丹丹花蜚声海外,但有幸见过其“真身”的人却寥寥无几。

如今,陕北老区还有山丹丹花吗?我们还能看到那漫山遍野的红色花海吗?这成了萦绕在我们心头的愿望,到延安,去找山丹丹!

然而,尽管我们一路留意,但延安的街头仍然花踪难觅。咨询几位当地的年轻人后,我们得到了失望的回答--连他们都没见过这种花。

这些年,山丹丹去哪了?刘志厚老人向我们介绍他了解的情况,他说,山丹丹花学名叫“细叶百合”,也称红百合。大多在黄土高原的阴坡上与杂草伴生,在当地,被人称作是“草花”。

在他小时候,山丹丹花红遍山野的景象很常见。女孩子们放羊时,总喜欢采几株花带走,回到家把它碾碎,涂到指甲盖和嘴唇上,视为化妆品。做饭时,家人还把这种山花当佐料,撒在汤菜里面,提鲜又提色。

然而改革开放后,由于延安过度的放牧和严重的干旱,生态迅速恶化。山丹丹花几乎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近些年来,国家在陕北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生态逐步恢复,山丹丹重新在灌木草丛中生根发芽,但数量也不比以前了。

到哪儿还能亲眼看到这种花?老爷子告诉我们一条“线索”--子长县高柏山上,还有个山丹丹花园。

当我们驱车40公里,赶到高柏山下时,当地突然下起阵雨,道路变得泥泞。在园丁张春林的带领下,我们在一片经过开拓的山坡上,看到了山丹丹花。

由于已经度过花期,我们眼前的山丹丹花,没有了往昔鲜艳的红色。但它青绿色的花枝,仍显出一丝高冷的气质。由于山丹丹花是向阳生长的,所以它的花枝天然的垂直于天空,那种“怒放”的感觉,仍带给我们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联想。

园区的照片里,展示着盛花期的山丹丹花,它喇叭状的花形极富美感。细细的花瓣向外翻卷着,完全绽开且毫无遮拦地裸露花柱花蕊,微风吹来,花朵儿轻盈得像翩飞的蝴蝶。

如今,这片山丹丹园,已经作为旅游区向社会开放。每年6月中旬到9月初,高柏山上还能重现花红遍野的景象。但我们多么渴望,在延安市区也能看到它。毕竟,无论象征革命理想,还是象征爱情,山丹丹花都是美好、炽热、追求自由幸福的化身。

渐渐消逝的白羊肚巾

在陕北,还有一个特殊符号,白羊肚巾。

佩戴白羊肚巾,是陕北民俗的象征。延安志丹县的刘军伟告诉我们,陕北和晋西北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是白羊肚巾产生发展的要素。由于这里风沙肆虐,外出劳作的人,需要随身携带一些物品来擦汗,并及时将脸上和脖颈上的灰尘和砂砾擦掉。

人们习惯带一条毛巾去干活。但毛巾无论别在腰间,还是挂在肩膀,干活时都不方便,很容易脱落。大家就把它包在了头上。这样,手巾一方面有了类似发带的功能,可以吸汗防尘了。另一方面,它还能像戴帽子一样保暖,因为山坡上风很大,农民们要防止着凉。

那么,这条毛巾,为何又叫白羊肚巾呢?在陕北,羊是最常见的家畜,也是人重要的食物来源。陕北物资匮乏,羊身上又都是宝,羊皮和羊毛,都被人用来制作衣服。

还没有纺织工艺时,农民就用羊腹部柔软的毛片包在头上。纺织技术提高了,人们就用白羊毛制成毛巾。久而久之,大家都把它叫做“白羊肚巾”了。

我们身处在革命老区,还能看到佩戴“白羊肚巾”的老人吗?

在宝塔山下,我们很快发现了“白羊肚巾”的身影。但是,佩戴它的是却一名景区的工作人员,他正张罗着和游客合影。哪里的人还在使用“白羊肚巾”?我们问道。但小伙子摇摇头说,这真的很难找了。

因为,曾经佩戴“白羊肚巾”的,都是经常下地劳作的农民。这些人年级很大了,很少出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带帽子了,谁还愿意带“白羊肚巾”呢?“恐怕到市郊的农村里,这样老人也很难找到一个。”他说。

但也许正应了那句成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我们已经感觉“白羊肚巾”在陕北消失的时候,在我们驱车从子长县赶往志丹县的子安公路上,一位站在寺湾乡山坡上的老人突然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在开车经过他的那一瞬间,我们注意到他正带着“白羊肚巾”,我们兴奋地调转车头,来到老人身边,但老人已经听不清我们说些什么了。

我们从老人邻居的那里了解到,老人姓严,今年76岁了。因为一直保持着下地务农的习惯,所以还戴着“白羊肚巾”。这条手巾,他已经带了三年,依旧舍不得换条新的。

知道我们为了重走长征路,特地从北京来到延安。严老爷子兴奋之余,还给我们演示了兜包“白羊肚巾”的方法。

但下一次,我们要再想见到“白羊肚巾”,恐怕也只有在电视节目里了。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张骁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