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北京“泥人儿双”备战鸡年吉祥物 原汁原味指尖技艺

2016-11-18 11:05 编辑:TF008 来源:网络

“北京泥人儿的创作,不注重写实性,而是用夸张、变形的手法,通过作品本身所带有的暗示性与象征性,传达出作品的吉祥寓意,这是北京泥人儿的一大特点。”

%e8%bd%bb%e8%bd%bb%e5%b7%a7%e5%b7%a7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老北京泥彩塑也可以制作细致的造型,双彦至今保留着五六十年代的北京泥彩塑作品。

忙过了中秋忙春节,对于老北京泥彩塑传承人双彦来说这已经是雷打不动的规律了,距离2017年丁酉年(鸡年)虽然还有些时日,但为鸡年设计泥彩塑吉祥物和改进其工艺,却已耗费了双彦整整一年的时间。
双彦是北京泥彩塑艺术的第四代传人,说起泥彩塑,很多人会想到天津的“泥人儿张”,其实,老北京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泥彩塑。老北京泥彩塑,俗称“老北京泥人儿”。

%e5%88%87%e5%88%87%e5%88%87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因为要赶春节的工期,双彦的工作室请来了帮手。春节前他要完成几万件作品。

双彦说,“老北京泥彩塑以吉祥寓意为主,善于运用泥的本色调进行创作,体现浓浓的土气息与泥滋味。因其‘土’,而不太受到重视,曾一度面临失传。也正是因其‘土’,才越愈发显示了泥彩塑源自民间的独特风格。”

%e5%8e%bb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北京泥彩塑在造型上注重写意、夸张的同时,也极为重视细节的表现,突出的代表就是脸谱上点睛之笔的运用。

为适应社会发展,北京泥彩塑在双彦手中得到创新。传统的北京泥彩塑大多为摆件,在当下的泥彩塑创作中,他会考虑做成浮雕式,方便悬挂。样式的改变,是为扩大北京泥彩塑在当下的传播,双彦觉得创新的前提一定要尊重传统技艺,他反对有悖传统的肆意创新,所以他的作品虽然创新了,但技艺却还是原汁原味的。

%e4%ba%8c%e4%ba%8c%e4%ba%8c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和和美美是北京泥人儿的代表作。北京泥人大多以泥的本色调为主不过分敷彩。在凸显泥土本色的同时,以简单的色彩进行辅助、点染。

%e5%88%87%e5%88%87%e5%88%87%e5%8e%bb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慕名来学手艺的两个姑娘一个来自石家庄、一个来自张北。培训两三个月就可以干一些简单的活儿,但要达到中等水平至少需要二三年。

但有些工艺的变化却是无奈之举。“泥塑是伴随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农耕时代,泥土随手可得。传统的北京泥彩塑制胎用的是胶泥,过去很容易挖到。可是现在,北京郊区都没有地方可以挖到胶泥了。”为此双彦尝试将原来的制胎工艺改为用陶土“灌浆”成型。这个看似简单的改变,却花费了双彦一年的时间。

%e4%ba%b2%e5%88%87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

传统北京泥彩塑不需要烧制,改为陶土材料后虽然品相好、表面光洁度高,但是需要烧制,费工费时、工艺也相对复杂,成本也增加不少。

目前,双彦正紧张地准备着春节庙会要用的鸡年吉祥物。他说,“吉祥物一定要可爱,还要被人接受,百姓喜欢就算成功!”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程功 摄影报道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