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图书馆的建馆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在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图书馆曾在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办馆,并成为首都经济建设的“智库”。伴随着首图新馆、首图大兴机场分馆和北京城市图书馆的陆续建成开放,如今,“一馆三址”的首图正在为读者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50年代在国子监办馆

首都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分别创建于1913年6月、1913年10月、1917年8月。三个图书馆几经更名、迁址、合并,直到新中国成立,更名为北京市图书馆。(2003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11版,《首图迎来九十华诞》)


1957年,首都图书馆在国子监开馆。图为读者在阅览室里看书。 李晞摄

那时候,北京市图书馆总馆位于西华门大街35号,除了提供阅览服务,还会经常举办文化活动。像1953年,该馆曾举行座谈会,邀请作家杨朔与200名市民座谈,凡是读过或准备阅读其作品《三千里江山》的工人、战士、干部、学生等都可以报名参加。(1953年6月12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市图书馆举办介绍作家与读者见面的座谈会》)1954年,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逝世2231周年,北京市图书馆举行了报告会,邀请文化名人对“人民诗人屈原及其作品”进行解读,并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现场朗诵屈原作品。(1954年6月3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市图书馆举行报告会》)


1957年3月19日,《北京日报》2版

由于馆舍拥挤,藏书分散,北京市图书馆渐渐难以满足读者需求。1956年,市文化局决定扩大北京市图书馆的规模,将馆址迁到东四区国子监,定名为“首都图书馆”。次年3月,首图正式开馆。据本报1957年3月19日2版《首都图书馆迁国子监》报道,当时首图设有10个阅览室和1个展览室,可以同时接待600多名读者,馆内还设有休息室、小卖部。由于国子监街的东、西口外都有公共汽车可达,人们前往首图比较方便。


1960年1月17日,《北京日报》2版

此后,首图的文化服务功能不断增加。1958年,首图推出邮寄借书(邮费由读者负责)。读者办理邮寄借书手续后,图书馆便可经常寄赠新书目录,读者根据目录选择自己所借阅的图书,利用通信办法,提出所借图书的书名,图书即可寄到读者手中。(1958年3月12日《北京日报》3版,《首都图书馆开展邮寄借书》)1960年,首图组织部分文艺爱好者成立“读者文学评论组”,通过听讲、读书、观剧(电影)、同专业或业余作者见面座谈等多种活动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水平。(1960年1月17日《北京日报》2版,《首都图书馆组织读者文学评论组》)


1963年,女二中的学生在首都图书馆书库里帮助修补、整理因长期借阅而破损的图书。 高宏摄

首图的藏书量也与日俱增。1949年,首图藏书只有12万册,到1961年,首图藏书已达到100多万册。阅览室里,总有很多读者在专心阅读各种书籍和研究资料;借阅处,则不时有人去办理长期借书证。(1961年9月11日《北京日报》2版,《艺术团体的好朋友》)

在那个年代,首图成为市民喜爱的文化宝库。

首都经济建设的“智库”

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首图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率先在全国各省、市图书馆中开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社科信息咨询工作。

据本报1984年12月7日1版《主动提供信息?为经济建设服务》记载,当时,首图把3000多名常去借书的科技人员组织起来,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为技术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服务。北京象牙雕刻厂因象牙雕刻产品积压一度停产,首图得知后,组织科技人员为这个工厂提供了一种合金工艺,用这种合金制作的景颇族、黎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比银服饰的价钱低三分之一,很受欢迎。同时,首图还为这家工厂提供了一种超塑金属工艺,用来制作有故宫等图案的纪念币,试卖时一抢而空。因为得到帮助,这家工厂“转危为安”。仅1984年5月到10月,首图就组织科技人员为4个工厂提供了除尘黑板擦、爬楼小车、多功能刀具等6项科研成果。


1984年12月7日,《北京日报》1版

1986年下半年,首图藏书量达到230余万册。利用这些图书资源,首图为首都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比如,根据科研单位和企业技术部门的研究攻关项目,定期提供最新技术动态和资料;帮助有关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文献;针对农村缺书、少人才、信息不灵的情况,利用办报、送技术资料下乡等办法,为农村实施“星火计划”服务等。(1986年10月27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


1992年春节前夕,首都图书馆为部队战士送去图书。堵锡忠摄

首图还先后编写了《北京金融志料》《北京园林绿化志料》《北京卫生志料》等专业志143册、1441万字,还为用户编制专题文献汇编30余种、1800万字。上世纪90年代,宣武区提出重建天桥、振兴宣武的发展战略,首图为宣武区提供了《天桥地区历史资料汇编》,对该区顺利制定发展战略、推动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3年9月3日《北京日报》6版,《首图地方文献部成为“北京大典”》)


1996年8月23日,《北京日报》5版

此外,首图还完成了《世界范围内国民生产总值从300到4000美元人均收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比较研究》《国外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工资收入特点分析》《古今中外文官制度情况调查》等课题,并为高速公路及机场噪音的防治、人造黄油的引进和研制、提高进出口公司黄金首饰的光泽度技术等课题提供了大量极具价值的文献资料信息,成为首都经济建设强有力的后盾。(1996年8月23日《北京日报》5版,《公共图书馆成为经济建设好后盾》)

首图新馆成为北京文化地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首图原有设施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一席难求”现象常年存在。在首图建馆80周年之际,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首都图书馆新馆,并将其列入全市重点文化项目。1997年12月,首图新馆开工建设。两年后,一座现代化的灰色建筑在东南三环华威桥东侧拔地而起,成为北京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


2001年4月25日,《北京日报》11版

首图新馆于2001年5月正式开馆。这个图书馆的外观犹如一本翻开的大书,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格局地下一层,地上八层,两翼七层,设有文献阅览室、视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告厅等,阅览座位有1000多个。布局设计充分考虑到公共设施的服务功能,其中读者活动区域占总面积的40%,书库面积占总面积的25%,其智能化程度在国内图书馆中处于领先地位。(2001年4月25日《北京日报》11版,《一本翻开的大书——首都图书馆新馆“五一”开馆》)


2011年,首都图书馆外观。

2008年底,首图二期暨北京市方志馆工程动工开建。2012年9月,首图二期正式对读者开放。据本报2012年9月27日5版《首图新馆明天开馆》报道,首图二期新馆开放后,首图总建筑面积达到9.4万平方米,其中新馆5.7万平方米,可容纳文献千余万册(件),可供借阅的文献有100万册(件),具有2万人次的日接待能力,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


2012年9月29日,《北京日报》7版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新馆的开放,自动借还书、书架导航、掌上图书馆等新服务也在首图一同开启。通过掌上图书馆,读者可以在电脑上查询全市公共图书馆近300万条馆藏书目信息,然后用市公共图书馆读者证(一卡通)实现预约、续借,也可以利用手机扫描功能查找自己喜欢的图书在哪家图书馆。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专用搜索平台查询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资源,以及首图特别购买的期刊、报纸、电子书等50个专题数据库。(2012年9月29日《北京日报》7版,《首图新馆,市民文化休闲好去处》)


2012年,读者在首都图书馆办理读者证。戴冰摄

2013年10月,有着5万余册藏书的北京市方志馆正式开馆,宽敞明亮的方志馆借阅大厅和内容丰富的北京地情展览同时向公众免费开放。在这里,读者可以查阅最全面、最权威的北京地方志文献。(2013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10版,《北京市方志馆免费开放》)

上网机位全满,阅览座位全满,甚至引航厅的查询台、走廊里的休闲沙发上也坐着捧书阅读的人……数据显示,首图新馆开放仅5个月,首图的日均到馆读者已达到1.2万人次,周末等高峰时间更是达到每天1.9万人次。这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读书。(2014年2月28日《北京日报》15版,《有群年轻人在图书馆“上班”》)

“一馆三址”提供多样现代阅读

近年来,首图着力推进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现代阅读体验。

2021年,首图大兴机场分馆正式营业。这是国内首个进驻大型航空枢纽机场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为来往机场的旅客、访客和机场工作人员提供全年无休、每天12个小时的免费借阅服务。读者从机场借书后可在全城388个大小图书馆还书,同时还可以免费享受丰富的数字资源和线下文化活动。(2021年7月13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图书馆开进大兴机场》)


2021年7月13日,《北京日报》1版

同年,由首都图书馆和北京燕山出版社合力打造的“春明簃”阅读空间开业。该空间位于首都图书馆院内,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藏书有1万多册,每天营业时间从9时到23时,开业一个月,平均每天接待读者1000余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达2000余人次,很多人都喜欢来这里夜读。(2021年7月16日《北京日报》6版,《首图全年无休空间成夜读打卡地》)

2022年,首图推出“阅享京彩”网借服务平台,为全市读者提供图书快递服务。读者通过首都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进入“阅享京彩”网借服务平台,绑定实体读者证,即可检索并借阅图书。网借服务支持首图所有可外借中文图书(含少儿图书),数量达上百万册。此举令图书“流动”起来,让阅读触手可达。(2022年8月31日《北京日报》9版,《首图百万册图书可网上外借》)


2023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9版

2023年底,由首图负责运营的北京城市图书馆揭幕。这个图书馆又被称为“森林书苑”,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1层,藏书能力达800万册,阅览座席约2400个。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图书馆阅览室,有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有国内首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有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国内罕见的专业化艺术文献馆。至此,北京城市图书馆与首图华威桥馆址、首图大兴机场分馆构成了“一馆三址”的服务新格局。(2023年12月28日《北京日报》9版,《“森林书苑”,书香正芬芳》)

百年首图,书香四溢。伴随着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力度不断加大,未来的首图将会为读者带来更多、更新的文化体验。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贾晓燕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