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评论》主笔、湖南《大公报》特约记者、新华社“首席记者”……看完这些头衔,你可能会认为这是某个新闻大咖的经历,但它们其实是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年代留下的印记。

面对汹涌而至的时代浪潮,青年毛泽东选择“到中流击水”,用笔杆子传播革命理念,用文字和媒体的力量一次次在革命斗争中引领人心、出奇制胜,圈粉无数。

当下,媒体传播行业正面临各种挑战,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许多人都希望能成为掌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行家里手。其实,毛泽东就被一些网友称作“新媒体达人”。这是为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长沙市《湘江评论》编辑部旧址所在地 图源:“人民政协报”微信公众号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在新文化运动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传播民主、科学的报纸、杂志等宣传刊物,其实就是当时的新媒体。在军阀混战和思想界大碰撞的独特时代背景下,毛泽东靠什么成为当时的顶流大V?

用“激情”点燃“热情”。年轻时期,毛泽东创办的“公众号”《湘江评论》针砭时弊、语言犀利,犹如“洞庭湖开闸”,冲击力之迅猛令人为之一振;在西柏坡,毛泽东则当起了新华社“首席记者”,三大战役期间,他撰写了多篇评论、述评、广播稿、消息等作品,其中,《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文章成为中外新闻史上的名作。毛泽东始终对手握笔杆保持昂扬的激情,不断用思想的“星星之火”点燃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事业的“燎原之势”。

用“贴近”推动“走进”。革命根据地的群众读报纸和刊物的机会不多,毛泽东就格外重视标语宣传,用最贴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宣传革命道理。他在1928年11月25日给中央的报告中就写道:“文字宣传,如写标语等,也尽力在做。每到一处,壁上写满了口号。”新媒体之新,在于载体,也在于内容的创新度和受众的接受度。对于当时生活困苦且识字不多的农民来说,写在墙壁上,让人耳目一新的标语,何尝不是新媒体?这类宣传非常成功,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有“一条标语抵得上红军一个军”的赞誉。

用“坚持”抒写“坚守”。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新媒体之路,犹如“过山车”一般波折。犀利的笔锋、深邃的思想让他快速出圈,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诸多打击,甚至有性命之危。在屡遭迫害后,毛泽东没有利用积累起来的人气“开小号”,而是思索如何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此,他迈开脚步,深入基层,走访工人农民,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坚定走上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超级新IP的道路。1928年至1930年,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成为指引中国革命前进的经典之作。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旧址——古田镇协成店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毛泽东曾说,“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他运作新媒体的方法论是什么?这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实践?

走通人民的“连心路”。办新媒体搞宣传,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农民运动”到底好不好?“农村包围城市”到底行不行?面对这些当时革命工作中的热点话题,别人打的是笔墨官司,毛泽东却选择了实干出真知,一头扎进农村搞调查,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样具有历史意义的马列主义文献。毛泽东的先知先觉不是天生的,而是走了多数同时代知识分子不愿意走的路,他的本领“是人民群众教的”。

善讲通俗的“大众话”。要做好新媒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以“大众话”来“化大众”。在传播语言上,毛泽东常常别出心裁,如在办《湘江评论》时就全篇用白话文,“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一下子就聚拢了读者的眼球;1946年8月,他在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纸老虎”的比喻形象生动,轰动了西方媒体界。可见,多讲发自肺腑的真话,多讲引人入胜的新话,多讲通俗易懂的白话,多讲言简意赅的短话,文章才会有生气,传播才能更加直抵人心。

拓展运营的“朋友圈”。毛泽东非常善于运营新媒体。在办《湘江评论》时,他通过写信、登门走访、主动投稿等方式向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领袖推荐《湘江评论》,并得到这些人的“转发推荐”;抗战时期,为了打破舆论封锁,毛泽东抓住各种机会加强与新闻界人士的联系,多次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英国记者贝特兰、美国合众社记者王公达等中外记者的采访。这些人都成为了毛泽东的粉丝,也成为了转发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流量担当。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在陕北合影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的新媒体理念,放到今天并不过时。如何表达观点,他说“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如何有的放矢,他说“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如何联系群众,他说“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今天的媒体人又能从毛泽东这位“新媒体达人”身上学到什么呢?

最好的时代不在从前,而在眼前。现在有一种声音,是怀念传统媒体的好日子。殊不知,时代的发展不可能停留在记忆里,与其总是回头看,不如阔步向前走。舆论场的变化日新月异,虽有信息满溢、观点过剩的状况,但当下有影响力的专业声音、深度分析、理性表达依旧稀缺。这何尝不是媒体人转变思路、大展身手的机会?唯有勇敢向前走,真正发挥好笔杆子的力量,才能拥抱时代、抓住机遇。

最硬的内核不在流量,而在质量。流量很重要,但不能唯流量。毛泽东在历史上几次成为舆论场的顶流,并非为了出名,而是为了展开舆论斗争、宣传革命理念、推动中国革命进程。作为媒体人,当怀抱文以载道的初心,深入思考“笔墨当随时代”“笔锋当担道义”“笔杆当为人民”等重大问题,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大事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结合起来,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在此基础上追求有质量的流量,以饱满的思想正能量持续澎湃时代的大流量。

最大的勇气不在他塑,而在自塑。媒体到底行不行?媒体能干好新媒体的活吗?现在这类质疑的声音确实并不鲜见。面对质疑,媒体人是自怨自艾,还是从倒逼走向主动,鼓起勇气自我革命,来一次浴火重生般的凤凰涅槃?让主力军在主战场打出漂亮的胜仗,以实力赢得尊重,才是对质疑声音做出的有力回击。我们不妨学学《湘江评论》被查封后的毛泽东,耐得住寂寞,磨砺好本领,打开眼界,藏器于身。

新媒体在毛泽东的手里,不用生搬硬套,不用标题党硬凑,而是以内容为王,牵引流量爆表。这其中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先知先觉,只有步步踏实的初心不忘!

来源:浙江宣传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