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讨论

“姚江胡同的成功,是真正的共生尝试,改变了很多院落只是共存,没有共生的情况,可以借鉴。”刚刚过去的周末,前门东路大江胡同的法原博物馆里,一场关于老城共生院的展览和论坛正在举行。建筑专家、城市规划师、周边居民齐聚,以大栅栏地区的姚江胡同为案例,分享共生院带来的新生活,相关展览将持续到八月份。

“以前,胡同里充斥着私搭乱建的大杂院,现在改造得整齐干净,让人看着心里就痛快!” 姚江胡同老居民魏春香说。她是姚江胡同12户留住居民之一。她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参与者的共鸣。

从人头攒动的大栅栏街区出发,走过煤市街,经由杨梅竹斜街向琉璃厂东街方向漫步,路旁一处一人多宽的石门并不起眼,由此进入却会发现别有洞天——这里是姚江胡同,因浙江姚江会馆曾设立在此而得名,已有百余年历史。不同于大多数胡同的条形,姚江胡同呈口袋形,由中心向四周分布着设计师工作室、花店、咖啡店、人才公寓等多种业态空间。

2020年11月,姚江胡同所在的大栅栏观音寺片区启动申请式退租签约,但仍有居民留在原地生活。为了兼顾老城保护与民生改善,西城区政府及大栅栏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提出“共生街区”概念,将大栅栏观音寺片区划分为若干个街区单元,通过在传统院落中植入现代生活方式,焕活北京老城的空间资源,实现新老居民、市民、游客的和谐共生。姚江胡同便是其中一个试点区域。

“过去这个胡同,是个一下雨就容易积水的大杂院。”活动主讲人之一的闻婷是入驻姚江胡同的一位建筑设计师,也是目前综合运营胡同内业态空间的主理人。她告诉记者,通过开展基础市政设施提升、风貌提升、业态植入、街区管理等工作,姚江胡同内退租后的零散空间被重新划分为公共服务区域、商业经营区域、办公区域和新老住民共生区域。在闻婷看来,现在的姚江胡同,不仅是12户老居民的家,也是入驻商家、公寓住户等“新居民”共同的家园。

姚江胡同共生街区2024年9月实现全运营模式。如今,魏春香家不仅装上了一体式卫浴,胡同里还增加了公共空间,生活品质比原来提高了很多。而且,新住户大多是高素质的年轻人,大家相处得十分融洽。

姚江胡同共生模型

“我们回顾姚江胡同的历程,就是为了给东西城老城提升、改造提供可复制,参考的范例。”闻婷说。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针对像姚江胡同这样承载老北京历史文脉的老城平房片区,西城区已先后实施17个申请式退租(换租)项目。西城区住房城市建设委通过政府统筹、市场运作、谋划孵化、院落腾退、恢复性修建以及使用运营全过程给予支持保障,抓点、连线、成片、带面,打造了菜西片区、观音寺片区、法源寺片区、白塔寺片区等一批兼具城市记忆与现代活力的首都功能核心区代表性更新样本。

“期待大家能够定期聚一聚,回顾往昔的同时,也能为新的项目提出新的合理化建议。”闻婷说。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骜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