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AI检查员——“机器人小壹”已投入药品流通领域的非现场监管,部分模块的监管效能提升近96倍。记者从市药监局第一分局了解到,历经五年打造的药品智慧监管平台目前已升级至第四代,成功用科技创新破解监管难题。
传统的药品监管工作依赖基层人员的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水平。以市药监局第一分局所管辖的东城、西城、朝阳区监管主体为例,当前辖区日常监管对象达上千家,且一半以上监管对象的实际生产经营地址在辖区外,京内辐射几乎覆盖全部市辖区,京外监管地址辐射全国多个省市。另一方面,药品跨省委托、多点委托,互联网销售等模式不断涌现,存在委托方与被委托方责任不清,网络销售不规范但不易被发现等问题。
面对传统药品监管在复杂形势下易出现的“监管缺位” 难题,北京市药监局对药品监管数字化转型主动推进,以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全系统探索动能。据此,第一分局以市药监局党组提出的“坚持向科技要人力,积极引导监管资源向数字化领域集聚”的工作思路,通过构建智能化监管体系探索创新,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药品监管“数智化”之路。
2021年,第一分局自主开发了以“一网两库三平台四体系”为核心架构的初代药品智慧监管平台,有效实现了对辖区内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两品一械”)企业的分级分类管理和风险评估。2022年,二代平台实现了对企业线上远程监管,使监管半径从“辖区内”延伸至“全国网”,探索和推动了现场检查的远程方式,提升了监管效率,破解了“人少企多”的难题。而三代平台进一步集成全部相关企业数据信息库,通过智能算法和图片识别技术,实现了药品互联网信息7×24小时自动巡查,10小时完成全域巡查,效能较人工巡查提升143倍,精准度始终保持97%以上。
去年,本市全面推行以非现场监管为标志的数字化监管改革,市药监局对此特别提出,要全力推进首都药品监管数字化转型升级。基于此,第一分局以Deepseek-R1大模型为底座,综合考量辖区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占全市40%以上的行业分布特点,以及流通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实际情况,选定流通领域为切口,探索建设实现药品流通领域非现场监管的第四代平台。定向培养的AI检查员——“机器人小壹”已经投入药品流通领域的非现场监管,经比对,“机器人小壹”检查与人工监管的符合率达98.3%,有效助力部分模块的监管效能提升近96倍。记者了解到,现阶段,“机器人小壹”的哺训正在进行中,把实时更新的法律法规、监管人员现场检查经验转化为AI训练集成,使之“边工作,边成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楠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