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北京市首次发布《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经过持续五年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北京摸清“家底”,共记录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151个,各类物种7121种,其中北京暗步甲、北京白鬼伞等物种,均为首次发现。
百花山葡萄
北京白鬼伞
中华多刺鱼
北京暗步甲
新数据:有8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它的生物多样性魅力在哪里?白皮书给出了答案。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介绍,白皮书全文约1.3万字,从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北京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保护理念,集中展示了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和成效,以及北京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不懈努力,全面体现了北京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经过2020年至2024年实地调查,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北京市共记录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类型151个,包括森林、灌丛、草地、沼泽与水生植被等类型。物种多样性方面,共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其中藻类540种、高等植物2166种、脊椎动物424种、昆虫2613种、大型真菌1056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22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83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98种。
记者了解到,北京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百花山葡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北京水毛茛、槭叶铁线莲、大花杓兰等1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包括哺乳动物麋鹿和黑鹳等鸟类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包括豹猫、赤狐等哺乳动物5种,长耳鸮、大天鹅等鸟类50种及爬行动物团花锦蛇。
遗传多样性方面,北京收集保存了农作物种质资源5.6万份、畜禽遗传材料1.5万份。重点保护的天然林木种质资源共计47种。拥有京西稻、北京鸭、北京油鸡等地理标志农产品14个。拥有古树名木4.1万余株。
新物种:首次发现北京暗步甲、北京白鬼伞
实地调查中,调查团队在北京发现了不少新物种,像动物类的北京暗步甲、植物类的北京白鬼伞,都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物种。
发现于门头沟区的北京暗步甲,为鞘翅目步甲科新物种,它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温带阔叶林。暗步甲属昆虫,通常具有趋光性,夜间会向灯光处聚集,白天则可能隐藏于落叶层、树皮下、苔藓下或洞穴中,活动区域主要涵盖森林边缘地带。
新物种中还有一个名叫北京白鬼伞,它为蘑菇目白鬼伞属新物种,发现于通州区。这种菌伞盖呈黄白色至浅棕色,中央具略带黄色的突起,表面有向菌盖边缘延伸的放射状条纹。菌环为白色,膜质,子实体受伤或干燥后变为浅绿色。白鬼伞夏秋季单生或散生于阔叶林地及开阔草地上,主要分布于朝阳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和通州区。
新创意:首创自然带为动物营造栖息地
绿色空间大幅扩增是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之一。根据白皮书数据,2012年至2024年,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5.5平方米提高到16.9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38.6%提高到44.95%,打造了大尺度近自然森林为主、绿色生态廊道相互连通的森林生态网络。截至2024年,平原区万亩以上的绿色空间斑块达40处,千亩以上绿色空间斑块达510处,建成生态廊道30余条。建设自然带558处,有力补充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截至2024年,全市共有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等各类公园1100处,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自然带的概念是北京首创。”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晋文介绍,北京自然带的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城市公园通过布置本杰士堆、昆虫旅馆营造野生动物隐蔽、栖息、觅食的场所,郊野公园和平原林场以水域山体串联生态廊道,借乔灌草和小微湿地改造重焕生机。
自然带已成为自然保护地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截至目前,北京共营造558处自然带,以“留野成带、以带连脉”的创新实践,编织出一张生机勃勃的生物多样性网络。各类自然带共建设本杰士堆2600余个、小微湿地700余处、放置人工鸟巢7800余个,昆虫旅馆3000余个,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含地被)75万株。监测数据显示,自然带内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示范区域,已成为苍鹭驻足、野兔栖居的城市秘境。
林晋文展示了一张《北京花园城市自然带示意图》,“这558处自然带坐标,初步反映了全市自然带分布情况,直观展示了市民生活区域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北京正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林晋文说,北海公园鸳鸯戏水、翠湖湿地候鸟翔集,《北京观鸟地图》串联45处观鸟胜地、6处观鸟基地,从明星“打鸟”到市民观鸟,密云北庄、房山佛子庄都已经成为观鸟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花开北京”“京果飘香”“多彩京秋”“京华飞羽”四季品牌活动组成了花园城市的“文化名片”。“森林音乐会”“二十四节气歌”等文化IP创新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林晋文透露,北京将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到今年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同时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20处。
新闻延伸
百花山葡萄野外仅两株
百花山葡萄是目前调查团队在北京发现的唯一一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为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目前在野外仅存两株,均分布于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北京独有的珍稀植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是极为重要的种质资源,在遗传资源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
多年来,北京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效果显著,其中就包括对百花山葡萄、轮叶贝母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人工扩繁、迁地保护及致濒机理研究。据悉,目前已成功将百花山葡萄扩繁至100余株,轮叶贝母种群规模已达到1000株,扩繁面积2000平方米。此外,像黑鹳、大花杓兰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记录数量也在增加。
中华多刺鱼重现永定河
本报讯(记者 孙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已经在永定河消失了十余年的中华多刺鱼……昨天,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丰台区亮出生态“家底”:截至目前累计记录动植物超千种,包括849种植物、68种鸟类、222种水生生物。
丰台区西部丘陵与东部平原交织,永定河贯穿全境,形成多种多样的环境基础。丰台区系统开展水生态环境调查,结合水系分布特征、水体类型以及地表水质量监测断面,构建了覆盖辖区三大水系30个点位的监测网络。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北京市二级保护鱼类中华多刺鱼重现永定河。中华多刺鱼属于小型鱼类,个头不大,成年个体也就5厘米左右,因其体背鳍的棘部通常由9枚交错排列的硬棘组成,所以也被称为“九刺鱼”。
丰台区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科负责人王萃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丰台区共采集到鱼类27种、底栖动物116种、浮游植物300种、浮游动物134种、大型水生植物17种,其中底栖动物种类较三年前增加了17种,占比提升近18%,水质正在持续改善。
这两年,丰台区选取城市公园、居民小区、郊野绿地等93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调查人员沿着45条调查样线对158个调查样点展开全方位、地毯式搜索,织密调查网络,经全面系统的调查统计,共记录到鸟类68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鸟类达到5种,当中就包括了东方白鹳。丰台区的植物种类也有了明显增加,2020年至今该区的植物种类已从642种增加到849种,其中23种是珍稀濒危植物。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骆倩雯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