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小区里,搭架子喂鸟、投喂流浪猫的现象十分普遍。对此,有人认为是亲近自然、有爱心的举动,也有人认为动物聚集会产生噪音、粪便,传播细菌,还有人认为投喂动物对居民小区环境有不利影响。
小区里的这些无主小动物,到底该不该管呢?
【新闻聚焦】
搭架喂鸟影响邻居被判拆除
“鸟叫声吵得我睡不好觉。”因为楼上邻居搭架子喂鸟,家住丰台区的刘女士将邻居告上了法庭。
不久前,刘女士发现楼上邻居王先生在客厅阳台用不锈钢盘搭建喂鸟架及喂食盒,引来大量小鸟,致使刘女士家的窗台及空调上落有大量鸟粪,小鸟的叫声还影响了刘女士休息。遇到雨天,不锈钢盘上的积水浇到刘女士家窗台及窗户上,严重影响卫生。

麻雀 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供图
和王先生沟通未果,刘女士选择了诉讼,要求王先生拆除喂食盘及喂食盒。而在王先生看来,喂养小鸟是一种友善之举,目的是爱护鸟类,喂鸟盘、喂食盒并未影响刘女士,小鸟的叫声也没有到噪音的程度。
丰台法院审理认为,根据双方提交的照片显示,刘女士居住房屋的空调外机及窗台均有鸟粪,且搭建也存在安全隐患,法院支持了刘女士的诉讼请求。收到判决后,王先生也主动拆除了喂鸟盘及喂食盒。
【各有说法】
支持:“投喂”是爱心之举
家住通州区的宋女士最近在卧室空调外机上放上了一盆杂粮,吸引了不少鸟类造访,其中最多的是麻雀、斑鸠、喜鹊。谈及为什么喂鸟,宋女士说自己本就喜欢养鸟,布施小鸟又是“行善积德”之举,特别在冬季食物匮乏时可以让鸟类生存下去。
像宋女士一样,许多居民都爱上了开办“小鸟食堂”。电商平台上,“户外喂鸟器”销量火爆,从买家秀来看,多数买家都将喂鸟器装在户外,用于投喂野生鸟类。
“挂在家门口的林子里,让鸟儿感受人类的温暖。”“冬天了,给鸟们补一点自助餐。”不少买家分享了喂鸟的喜悦之情。

喜鹊 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供图
喂猫无过,弃养有错
家住丰台区某小区的赵女士家在一层,她家院子里猫食盆、猫水碗一应俱全,里面盛放着干净的饮用水和猫粮,有两只橘猫每天晚上都会来吃饭。小区里这样的投喂点还有两到三处,有的除了摆着猫食盆,还搭建了简易猫窝,几位爱猫人士时不时会照料。
“小区面积大,猫不是很多,也没有其他业主反对我喂猫。”赵女士表示,她每天都会清洗猫食盆和猫水碗,避免食物残渣影响环境卫生,自己的行为不会打扰到其他住户,但是能够让流浪猫可以生存下去。而且这些年小区里的流浪猫数量没有出现显著增加的迹象。在赵女士看来:“喂猫的人没有什么错,弃养流浪猫的人才应该受到谴责。”
反对:噪音粪便让人受不了
朝阳区华腾园小区曾因“流浪鸽”泛滥而屡屡被报道。过去,由于部分居民的投喂,这些无主的鸽子食物充足,数量一度繁殖至百只。它们在居民窗外筑巢搭窝,鸽粪糊窗,引发诸多投诉,不少居民都反对投喂鸽子。
记者近日探访华腾园的露天广场,目之所及之处,仍有几十只鸽子在活动。广场旁写着“禁止喂食鸽子”的标语。记者在现场停留半小时,不时有鸽子从头顶飞过,但未发现有居民投喂鸽子的现象。
“都不喂它,鸽子就少了。”一位小区居民告诉记者,这群鸽子在小区生活近20年,以前总有小孩喂鸽子,如今在各方呼吁之下,喂的人少了,鸽子扰民的情况也有所好转。
只喂不管致无序繁殖
“春天来了,小区的流浪猫半夜乱叫,吵得人睡不着觉。”家住昌平区北七家镇的张先生十分反感部分居民在小区里的喂猫行为,他认为,长期喂猫,会让猫失去觅食能力,又不带着猫做绝育,如果猫又生小猫,会造成流浪猫聚集,不仅对生态环境不好,还可能会抓伤小孩。
很多爱猫人士也反对只喂养、不绝育的做法。开春以后,朝阳区的王女士在家附近小区的一处树丛里,发现不少有人喂养的流浪猫,粗略数了数,大约有几十只,其中很多都是今年刚刚出生的小猫。此前,她曾经救助过多只流浪猫,不仅抓捕艰难,绝育费用很高,给猫找领养也很艰难,最后“砸手上”好几只。如今面对几十只猫,王女士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爱猫的人不能光是投喂,还要对猫进行绝育。”王女士呼吁。
专家:投喂行为弊大于利
北京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提醒,投喂会让鸟类形成依赖,且鸟类集中觅食,产生粪便,会导致病毒在鸟类之间传播。“一只有毛病的麻雀或者斑鸠,可能会影响其他健康的种群。”李理表示。

珠颈斑鸠 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供图
虽然一些爱心居民担心冬季小鸟食物匮乏,因此投喂,但是李理也提醒,人工投喂野生动物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课题,要在极端天气下,在专门区域申请开展,并由专业人士监督,不应自行开展。
对于非野生动物的流浪猫,众多专家和社会组织都不提倡单纯投喂,普遍推崇TNR(指捕捉、绝育、放生)的救助方式。公益社群“幸运土猫”撰写了大量TNR的科普指导文章,涵盖如何使用工具抓猫、运输、和宠物医院沟通等。但工作人员也坦言,有时人们的思想很难一下子转变,TNR相关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普及。
法官:投喂也有法律风险
投喂小动物还可能会带来法律风险。丰台法院法官助理李敬提醒,一方面,投喂行为可能给邻里带来困扰,有可能会侵犯到相邻关系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如果投喂的无主小动物对他人造成损害,投喂人有可能要承担侵权责任。“如果长期固定投喂流浪、无主动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其生活习性,导致动物在一定范围内长时间聚集,给环境引入相应的危险源,如果因此对其他人产生了致害后果,因为投喂人未曾有效管控动物,损害后果与长期投喂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善意投喂人就需要担责。”李敬解释。
【社区探索】
人道救助+科学管理
“黑白家族”有了家
在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羊肉胡同120号院,几只流浪猫组成的“黑白家族”悠然自得地晒着太阳。而在半年以前,“黑白家族”14个成员的存在,让小区居民之间矛盾陡生。
谈及“黑白家族”的由来,该小区所在的砖塔社区服务站站长史国平回忆,去年,小区一名租户搬离时弃养了一只猫,由于猫繁殖,半年内楼前流浪猫数量激增至十余只。
小区只有4栋楼,院子本就不大,十几只猫在院子里吃喝拉撒,让一部分居民觉得不卫生、有异味。到了冬天,由于担心猫被冻死,爱心居民就把猫窝和猫食盆摆进了楼道里,此举进一步引发部分居民不满,社区接连收到好几起12345热线投诉。
既不能暴力驱赶流浪猫,又要避免流浪猫干扰正常生活,如何破题?
为此,街道、社区联合开展走访调研,组织街道、物业、居民代表召开专题讨论会,逐渐明确“人道救助+科学管理”的治理方向。
天寒地冻,当时最紧要的是为猫找到住所。经过协调,物业公司利用地下闲置空间设立了一处“流浪猫临时安置点”,热心居民还组成“猫咪关爱志愿小组”,制定排班表,负责安置点喂食、清洁及定时放养。记者在安置点看到,志愿小组捐赠的玩具、猫砂盆、猫粮一应俱全。
为了控制流浪猫种群数量,社区又联合月坛宠物医院开展绝育+防疫公益行动,免费为6只流浪猫实施绝育手术,通过网络发帖等手段,成功为4只幼猫找到领养家庭。“在社区影响下,小区物业负责12345热线的办件员也经常去看猫,也喜欢上了活泼的小猫,前两天把一只小猫带回了家。”史国平笑着告诉记者。
目前,社区流浪猫的数量从峰值的14只降到5只,“黑白家族”白天在院子里玩耍,晚上回到安置点睡觉,居民投诉量归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在史国平看来,社区之所以能够成功解决流浪猫议题,推动人与宠物和谐共处,秘诀就在于以绝育替代捕杀、以领养替代投喂,以此兼顾动物福利与社区秩序,从而体现城市治理温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徐慧瑶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