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东城区体育馆路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东城区建立“紧急救援+长效守护”双重救助机制,为突发困境与慢性困难群体精准护航。两则典型案例彰显救助温度:

案例一:车祸截肢居民重获新生

1.png

2024年7月,49岁的东大地街居民刘琳娜遇车祸右腿截肢。因无亲属照料,街道24小时内启动应急救助:

垫付5万元医疗费并协调手术

金朝社工中心协助办理住院、残疾人证等手续

将其安置至养老院进行康复治疗

经4个月康复后,帮扶持续深化:

居家照护:原本的平房出行困难,联动社区积极寻找适合残疾人居住的住房,安排社工安顿居民刘琳娜,为其新居所打扫清洁,排除安全隐患

心理支持:社工定期上门提供心理支持、精神慰籍等专业帮扶,帮助居民刘琳娜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目前刘琳娜已顺利适应截肢后的生活。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已全面推进"快速响应+全周期帮扶"模式救助突发困难群众。

案例二:独居残疾老人焕新生活

2.png

体育馆路街道联动专业社工机构,通过精细化服务为79岁的肢体二级残疾老人孙福来点亮希望之光,老人独居46平米老旧房,屋内霉味刺鼻、行动受限。社工启动“点亮计划”:

全面消杀清洁居所,环境焕新

社工全面清洁46平米居所,消杀蟑螂、清洗发霉床品,归置四季衣物,刺鼻霉味被清新空气取代。

志愿者定期按摩理疗,健康守护

专业志愿者定期上门按摩缓解老人病痛,社工引导老人识别过期食品和三无药品,协助其主动到社区医院就医。

培养食品/药品管理,重塑习惯

隔三差五上门整理房间,培养垃圾分类、食品定期清理等习惯,家中重现整洁有序。

建立探访陪伴机制,温情陪伴

建立志愿者定期探访机制,老人从自怨自艾变得主动交流,感谢社工的热心走访。

如今孙大爷不仅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更开始尝试在社工协助下走出家门,实现真正融入社区。

在面对困难群众的帮扶过程中,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模式创新,针对突发困境--采用“应急垫付+手续代办+康复就业”三级救助链,针对慢性困难---形成“环境改造+健康管理+社交重建”守护闭环,积极响应,给困境中的居民送出温暖与希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