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店铺里喷泉一般涌出的订单小票、送餐忙到脚不点地的外卖骑手、消费者塞满免费奶茶汉堡的冰箱……上周末,一场“0元购”让市场变得热闹起来。
这个夏天,以美团、阿里、京东为核心的即时零售竞争如火如荼,一场“补贴大战”正激烈上演,用消费者的玩笑之语,“红黄蓝打架,喝也喝不完。”不过,爆单狂欢之下,有消费者发现,服务打了折扣,而商家和平台能否得到长久的发展,也值得深思。
奶茶汉堡圣代都是0元购
“外卖大战,我的快乐回来了!连着四天的晚饭和奶茶都安排明白了!”社交平台上,白领一一兴奋地晒出了自己的战绩:通过外卖平台的“0元购”活动,她收获了3杯奶茶、2个汉堡、2个圣代,还花4元钱买了一大份生煎包加茶叶蛋,花0.01元买了份锅巴土豆和烤苕皮。
像一一这样被砸中的消费者还有不少。“打工人狂喜,每天雷打不动的奶茶,突然有人赞助了,最喜欢平台比着砸钱,消费者得实惠。”在互联网企业工作的市民秦爽说。

消费者摩拳擦掌加入,不少商家也迎来了订单暴涨。丽泽天地购物中心一家饮品店内,打单机“噌噌噌”地不停运转,来不及被店员从机器中扯下的订单小票垂到了地上,还没取走的订单则堆成了小山。“我做到第80号,机器接到100号,等我做到100号,机器已经接到了160号。”店员一边说着,一边把刚做出来的一杯饮料塞进已经摆满了待取商品的桌台上。
类似的,过去几天,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瑞幸咖啡等茶饮店和塔斯汀、华莱士等餐饮店,喷泉一般涌出的订单条,被等单的外卖小哥和消费者围得水泄不通的柜台,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火热的补贴也给平台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增长。7月14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不含自提及0元购订单,平台日订单量再次突破8000万创新高。美团也宣布,截至7月12日23点36分,其即时零售订单量再创新高,达1.5亿。再往前,7月8日,京东宣布外卖业务正式上线4个月后,已有近200个餐饮品牌在其平台上销量突破百万。
羊毛薅着了服务跟着打折
火热的爆单之下,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记者采访发现,在各大平台掀起“补贴大战”、消费者享受“薅羊毛”快感的同时,一些到手价格腰斩甚至免费的餐饮订单,也出现了食材缩水、服务打折等问题。
“花15元买到了原价30元的饭,开始以为很划算,可到手发现,其实就是15元的量。”市民赵女士感慨。每天中午几乎同一时间都会点一杯咖啡的白领小程也说,平时下单后半小时就能喝到的瑞幸咖啡,最近却要足足2小时才能拿到。“去奶茶店时也发现,店里有不少奶茶做好了很久没人取走,都是消费者用免单券兑换后又弃单不来自提的,好浪费啊。”
部分商家对于“补贴大战”也是喜忧参半。“不参加吧,平台不给流量,店里没生意;参加了,忙活半天,又只能赚个吆喝。”护国寺街附近的一家小餐饮商家有点为难。

北京嘉和一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京京的控诉则更为激烈。“餐饮外卖日均单量比去年增长了一倍,这都是用巨额补贴硬生生从堂食抢到了外卖去的!”刘京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表示,各平台补贴开战,最受伤的其实是商家。“顾客所享受的满减补贴,每10元,平台只出3元,7元都是商家补的。商家即便参加了,来的也都是赔本赚吆喝的羊毛单。”
“当顾客习惯了低于成本价用餐、0元配送费,到餐厅吃饭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刘京京直言,市场不要昙花一现的表面繁荣,而要细水长流的生态共生。
流量收割策略恐难长久
“补贴一停,感情归零?”实际上,业内也在反思,巨额补贴之下的订单繁荣,能否给商家和平台带来持续的用户流量与增长。
天使投资人郭涛认为,短期内用户对补贴依赖度较高,价格敏感型用户占比大,而若补贴减少,这些用户很容易流失。而从长期看,平台需快速将用户对补贴的依赖转化为对服务的依赖,平台的补贴模式需要向“服务溢价”转型,形成供给壁垒,持续提供差异化的商品,而非仅靠低价吸引用户。在郭涛看来,履约稳定性和售后保障等服务质量,比补贴更能增强用户黏性。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也认为,“补贴大战”中“薅羊毛”用户占比过高导致的订单暴增容易存有泡沫,平台需通过服务体验升级、生态协同深化、数据驱动等方式,在短期补贴与长期战略间找到平衡,实现从“流量收割”到“用户价值深耕”的转变。
当资本热潮退去,唯有实现平台、商户、骑手和消费者的多方价值平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奇茹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