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深处,书香如光。在北京的街巷阡陌间,一处处“小而美”的社区书店正悄然生长。记者近日探访多家书店,在书香四溢的空间内,读者静心阅读,好友在这里相聚,书店里的清凉抵挡了夏日酷暑,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着社区的人文温度,照亮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读者在斯多格书乡阅读。
 
宣南书店。乔健摄

丰台区 一方书庄

顶尖艺术家走进居民生活

台阶上,亲子阅读的场景熟悉又温馨;自习区,读者在休闲书籍中安放身心;展览区,一幅幅画作浸透艺术家的创意和想象……步入一方书庄,这里犹如“立体艺术殿堂”,早已突破了单一书店的概念,以执着的努力打造一个综合性文化艺术空间。

一方书庄坐落于丰台区方庄街道文化艺术中心,从创办之初便肩负服务周边20多个社区、约30万居民的使命。作为丰台区城市更新项目的一部分,得益于街道提供的场地支持,一方书庄运营副总经理韩寒坦言:“这让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服务本身,思考如何让艺术真正走进社区日常。”

记者在探访中了解到,一方书庄一层及地下空间是书店的核心区域,陈列着近3万册、近万种图书,并融合咖啡休闲区和儿童体能培训区,营造出轻松多元的氛围;二楼是常年免费开放的艺术展览空间,年办展约10场;三层小剧场会有商业演出、公益相声、儿童剧,让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居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享受。

高频次、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是一方书庄的灵魂,也是其深入社区的纽带。每周2至4场读书会、艺术沙龙、音乐会、手工体验、非遗活动等,吸引大量居民参与。尤其是已举办20余期的音乐沙龙,邀请到吕思清、朱亦兵等顶尖艺术家举办公开课,将高雅艺术资源直接输送到居民身边。

便民与公益是一方书庄的底色。旧书交换角鼓励知识共享;书籍免费阅读、拆封限制极少;负一层阅读区不设强制消费,成为居民自在的公共客厅。颇具创意的“夜宿书店”活动,甚至吸引了门头沟、通州的孩子前来体验。

西城区 宣南书店

让老北京曲艺薪火相传

宣南书店藏身于西城区小安澜营二条幽静的胡同深处,室外的水幕、鲜花和室内的图书相互呼应,让这家书店别有洞天。这里更承载着宣南书店主理人李楠的远大抱负,“北京文化与宣南文化血脉相连。在这里开书店,就是要让老北京的文化根脉,在它原本的土壤里继续呼吸、生长。”

书店之名“宣南”,直指底蕴深厚的宣南文化。李楠视书店为动态的文化传播基站,而非静态的书册仓库。书籍深厚的文化背景,成为那些鲜活的非遗传承的载体——评书、相声、京韵大鼓、岔曲在此地轮番登场。

书店经营的三个演出场地:自有的宣南会馆、宣南剧场,以及正阳门下即将亮相的“下午茶书场”,共同构成北京评书等传统曲艺的展演矩阵。李楠坦言:“很多年轻人对这些艺术瑰宝感到陌生,我们有责任搭建桥梁,让它们找到知音。”

宣南书店的生存之道在于业态融合。读书会、毛猴风筝等非遗研学、自行车俱乐部活动、特色猫咖、红场西餐厅……围绕宣南书店核心,一个名为“文化安澜围”的微型文化生态圈在樱桃斜街、南新华街、大安澜营胡同、藏家桥胡同之间渐次铺开。“能品茶、看戏、会友,甚至小住,这里提供的是胡同里的文化度假体验。”李楠说。

东城区 卓尔书店

为老人建“生命图书馆”

东城区板厂胡同12号的卓尔书店,藏在南锣鼓巷主街东侧岔路里,一方小院闹中取静。推开古朴的木门,南锣的喧嚣便被隔绝在外,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邻里闲谈的低语,成了这里独有的韵律。

书店主理人王毅回忆起开业初期的观察:“走进胡同深处才发现,这里的住户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不少还是独居状态,老龄化议题变得无比真切。无论是今天的老人,还是未来的我们,如何有尊严地面对生命黄昏,是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这份洞察催生了书店最具特色的专业图书角——“生命图书馆”。书架上精心陈列着涉及老年心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14个学科的主题书籍,构建起应对生命课题的知识体系。还有“生命关怀”议题、“安宁”主题活动,邀请权威专家开讲,为居民及关注者提供专业支持与温暖对话。

书店还根据老人需求专门采购书籍,王毅的手机里存着十几位老人的订书清单。书店的公益之心更向外延伸至社区服务,为街道、邻近单位提供书房代运营、书单选配及文化活动策划等公益支持,协助策划的重阳节“银发读书会”已惠及三百多位长者。

开业不足一年的卓尔书店,图书选品格调不俗,空间设计别具匠心,迄今已拥有1000名会员,王毅和她的同事对书店的未来充满信心。

海淀区 斯多格书乡

学术森林满植思想之树

藤蔓石墙,绿树掩映,斯多格书乡在万泉河畔静静生长了二十余个春秋。北大畅春园1号的这方天地,早已成为许多学者心中的精神原乡,如同斯多格书乡“乡长”郑宇的精准定位——“文化自信与担当的现实对话空间”。

走进书店,这里仿佛是喧嚣都市中一方自成一格的精神家园,4000余种图书中,八成是承载着时光印记的二手书。“学子毕业时割舍的书,留学异国带不走的书,它们应该在书店延续生命。”郑宇说。

书乡在选书上不拘一格,自有章法:学术经典与社区阅读需求并重。珍品老杂志展架陈列着泛黄的《收获》《十月》等八十年代文学期刊,这是郑宇多年在全国各地“淘”来的宝贝,无声述说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流金岁月。

书乡的庭园本身即一部活的生态诗篇。凌霄、爬山虎、虞美人、郁金香、绣球……草木葱茏营造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意境,成为连接不同人群的天然纽带。读者梁涓隔三岔五就会到书店来看看书、静静心。“当你推开小木门的时候,好像进入到一个大森林里,或者是说霍比特人的那个小房间里。”梁涓被这股神奇的力量彻底征服,她说这里没人看手机、没人聊天,外在压力也在慢慢消失。

这里的免费阅读区常年开放,烛台、台灯、沙发皆可自由取用。书店扶持政策的援手更为斯多格书乡注入了持久活力。

东城区 PAGEONE

胡同生活方式“翻译者”

PAGEONE花园胡同店深谙胡同是北京城的文化灵魂。市场经理刘迪表示:“书店与老建筑、慢生活的胡同天然契合,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形成独特的‘文化磁场’。我们守护胡同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气质,也让书香与市井烟火相得益彰。”

面对胡同里传统居民、年轻家庭、文创者与游客的多元生态,书店以“分层需求+跨界融合”破题:为银发族备好《胡同的故事》等本土记忆图书及养生园艺书刊,辅以老花镜、免费水等贴心服务;为亲子家庭精选DK百科、哈利·波特等优质中英文童书;为游客提供京味文创伴手礼。“我们不只是书店,更是胡同生活方式的‘翻译者’。”刘迪说。

二层那方“四时之景不同”的静谧露台,是周边居民的心头好,四季轮转间承载了无数阅读、小聚的悠然时光。

作为基层文化服务载体,PAGEONE花园胡同店通过旧书优惠专区、社区借阅服务降低阅读门槛。同时,与社区联办的“书香润童心”活动,为学生科普盗版书危害并荐读优质童书,正是其提升社区文化鉴赏力的生动实践。通过与小红书等平台合作打卡、策划主题展览,PAGEONE正从文化供给者,转型为激发社区活力的“共创者”。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路艳霞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