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盼着它们,希望它们安全回来,希望它们的队伍日益壮大,也希望小雨燕能快点学会飞翔……”
“来了来了,看这密密麻麻的一群……”还没等话说完,四五个人齐刷刷举起自己的手机,对着天空一顿咔嚓。照片中,霞光漫天,白塔静谧,雨燕如星。
这一幕发生在北海公园五龙亭,北京雨燕科学调查的固定观测点之一。每年4月初至7月中下旬,每个周末的日落前,都会有志愿者来观测雨燕。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张丽婷和任禹陶,母女俩已经坚持了8年。
一个月前,15岁的任禹陶刚参加完中考,张丽婷忙前忙后操心着闺女升学的事儿,但这也没耽误她们来北海观测雨燕。“北海公园很美,每次来我的心情都很好,感觉看完了鸟就像给自己充满了电,把心里填得满满的,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张丽婷说,观测雨燕让她有更多时间仰望天空,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丰富了。
每年春天,母女俩就开始盼望着“老朋友”北京雨燕回来,“迁徙到非洲的路途那么遥远,希望它们能早点回家。”
北京雨燕科学调查2018年启动,张丽婷被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打动。“北海公园这个点位离我家很近,我和闺女都很喜欢小动物,闺女又特别喜欢画鸟。”张丽婷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报名了雨燕调查志愿者。那时,她们还分不清北京雨燕和燕子的区别;8年后,北京雨燕已成了她们的“朋友”。
天空中雨燕密密麻麻疾飞如闪电,怎么计数呢?张丽婷举着手机给记者演示。她对着天空,从左中右三个方向连续拍了三张照片,基本确保了眼前180度天空范围内所有的雨燕都出现在了照片里。“计数其实就是回去对着照片一只一只地数。”张丽婷说,刚开始闺女小,也只能帮忙数数,最后自己再数一遍核对。
北京雨燕调查的基本方法,是采用标准化样点观测法,在日落前1.5小时启动连续2小时观测,每周调查一次,取最大值作为当日记录。
“那几只是雨燕吗?”记者指着亭子顶部的小鸟提出疑问,“只要你看见能抓着东西停住休息的鸟,就绝对不是雨燕,因为雨燕的生理结构很特殊,4个脚趾全部朝前,它做不到像一般鸟类那样停下来休息,所以它的一生大多是在飞行中度过的,据说能做到一边飞行一边睡觉。”现在说起雨燕,张丽婷已经可以滔滔不绝。
雨燕喜欢在房檐下的梁、檩、椽中搭建巢穴,五龙亭中间龙泽亭顶部的藻井深处就有一个燕窝。还记得前几年有一次观测时,一只幼小的雨燕从这个巢穴里掉了下来,游人把小鸟救了起来但不会处理。就在大家急忙打听谁能帮忙时,张丽婷和任禹陶跑了过来。“当晚我们就把幼鸟带回了家,用一个透气的纸箱当临时鸟窝,并在纸箱的侧面和底部各放了条毛巾,这样作为攀禽的雨燕就能挂在上面,我还弄了两只苍蝇和水喂它,第二天一早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人就来救走了。”因为这个善举,母女俩得到了一张救助鸟类的“光荣证”。
从小学三年级就参与雨燕调查的女儿任禹陶,如今早已不是那个只能帮忙数数的小女孩了。上初一的时候,她就和同为北京四中学生的张景鑫、德胜中学学生李沅桐一起完成了主题为《环境因素对北京雨燕繁殖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的论文。她们把在北海公园和德胜门的实地观察,结合对北京雨燕志愿者的调查问卷、文献研究和数据统计,进行了归纳总结。
让张丽婷很欣慰的是,原本非常内向的闺女,随着这几年参与志愿活动,也越来越打开自己,能主动跟人交流沟通。任禹陶自己也很满意这个变化。“初一的生物老师在课上讲到了雨燕,我就特别兴奋,下课主动找到她问关于雨燕的事情。”任禹陶说。
从2018年至今,北京雨燕科学调查已经进行到第8年,形成了国内首个城市雨燕动态数据库。8年来,张丽婷参与雨燕调查志愿服务115次,任禹陶参与了73次。
“其实我从没想过能坚持这么久。”张丽婷笑言,自己当雨燕调查志愿者之前,唯一能坚持的事就是每天吃饭。之前她听专业老师科普过,这种科学调查需要长期坚持,5年的调查数据是一个起步,最好能坚持到10年。“我就想着把10年定为一个目标,现在闺女大了,也希望她自己组织身边更多的同学、朋友来参与,继续坚持做志愿服务,我也会非常支持她!”
天色已晚,夕阳的余晖渐渐模糊,张丽婷和任禹陶向其他志愿者挥挥手,互相告别:“明年再见啦!”今年的观测接近尾声,雨燕已经陆续开启了南飞的旅程,等明年春天才能回来,“每年都盼着它们,希望它们安全回来,希望它们的队伍日益壮大,也希望小雨燕能快点学会飞翔……”张丽婷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骆倩雯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