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北关分洪枢纽大光楼开放区域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这座矗立于古运河畔的复建楼阁,正以其跨越时空的魅力,成为北京东部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重要节点。

大光楼

清晨,北运河碧波轻漾,歇山飞檐的朱红楼阁倒映水中。大光楼,这座被誉为“大运河边第一楼”的复建古建,在粼粼波光中静诉着近五百年漕运沧桑,也悄然见证着一场古今交融的蝶变。

古楼新生,运河畔的文化地标

大光楼的故事始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它雄踞通州北门外、通惠河东岸,作为明清漕运核心地标,曾是户部官员验收漕粮的“验粮楼”。其名取自《周易》:“其道大光”,寄托着对官员清廉、国运昌盛的期许。1900年,这座承载历史的楼阁不幸毁于战火。2008年底,它依原貌复建重生,16.55米高的楼体坐西朝东,与北关拦河闸共同勾勒出京杭大运河起点的壮丽风景。楼前楹联“高处不胜寒,溯沙鸟风帆,七十二沽丁字水;夕阳无限好,对燕云蓟树,百千万叠米家山”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气度。

北关拦河闸

登临北关拦河闸上部的通行桥,视野豁然开朗。脚下是奔流不息的运河水。向西望去,历史上著名的“二水汇流”古景,如今已演变为温榆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与北运河“五河交汇”的壮丽景观。向东凝视,造型极具现代感的千荷泻露桥优雅地横卧于北运河之上,成为新时代的运河地标。拦河闸侧面的船闸正为重启千年漕运记忆做准备,未来游船可经此通行,直观见证大运河京冀段水道的复苏。矗立在古运河畔的朱红楼阁——大光楼,以其歇山飞檐的古典身姿倒映在粼粼波光中,静默诉说着过往,也宣告着新生。它不仅是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关键节点,更是北关水利枢纽的智慧核心。

北关五河交汇处

科技赋能,水利枢纽的智慧核心

步入今日大光楼,古风楼阁内蕴藏着一座现代水利枢纽的“智慧大脑”。北运河管理处北关管理所公共服务组组长张征介绍,这座依史料复建、被誉为“大运河边第一楼”的建筑,如今已成为北关水利枢纽调度中心的核心所在。

踏入一层,浓厚的现代水务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整个枢纽的神经中枢——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占据一整面墙,实时显示着下游配电室、分洪闸上游左岸、拦河闸上游右岸、大光楼侧平台及上游水尺等多个关键点位的动态画面和数据。张征指着屏幕说:“我们通过信息化系统精准监控水位,远程调度控制闸门的启闭,24小时值守确保安全。”桌案上码放整齐的值班记录与调度表格,记录着每一次决策与操作,守护着河道安澜。

北关水利枢纽

探访设置于地下的液压设备室,张征详细介绍了保障运行的“四重保险”:“日常在调度中心进行远程调度控制是基础,遇网络系统故障等紧急情况可现地自动操作,还能切换到手动状态控制闸门启闭,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出现控制及液压设备损坏等突发情况,也还有我们自主研发的移动式液压站兜底。”所有水量调度信息实时上传,下游单位可同步响应,织就了京津冀协同防汛的智能网络。

登楼游览走上二层,“运河安澜惠民生 千年水脉润京华”主题展览映入眼帘。“这里融合了运河文化、水工调度展示与水生态研究。”张征介绍,属地高校与中小学的“运河畔的‘小雷锋’在行动”实践活动和“运河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广受赞誉。开放以来,该展览已接待预约团体游客469批次。

古今交汇,水脉绵延的生动缩影

大光楼的焕新,正是北运河乃至整个大运河重生的生动注脚。这条从公元前486年流淌至今的世界遗产,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生态复苏与文化复兴。

如今的北运河,通过循环水流、生态补水等常态化调度,搭配水生植物种植、科学管控水草等修复措施,“水下森林”持续发挥完善生态、丰富物种的作用,干流年均水质稳定在Ⅳ类,冬季更是能达Ⅲ类水质。随着水生态不断改善,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在内的210种鸟类、35种水生植物、27种鱼类在此栖息,人水和谐的画卷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徐徐铺展。

春日北关

生态向好的同时,运河功能也不断升级。2019年北运河城市段11.4公里通航、2021年北运河北京段40公里全线通航,2022年北运河京冀段全长62公里具备了通航条件。甘棠、榆林庄等现代化船闸重塑航运新貌,让百年未通的大运河全线活水奔流。作为北京东部“生态绿肺”,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等依河而建,数十处公园串成绿色走廊;更成为市民共享的亲水空间,垂钓平台、骑行绿道人流不断,皮划艇赛、龙舟赛接连上演,新晋5A级景区的北关分洪枢纽打破工程壁垒,让人们沉浸式感受运河文化与风光。北运河,正以活力纽带之姿,续写千年水脉的现代篇章。

从漕粮验收的威严之地,到智慧水利的中枢、文化育人的课堂、市民游览的热点——大光楼的重檐之下,古老运河的厚重历史与现代水脉的蓬勃生机正交织共鸣。这座运河畔的“第一楼”,已然成为读懂北京因水而兴、人水共生故事的一扇明亮窗口。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文/彭梓腾 张征

校检:陈沙 韩京华

审核:陈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