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老兵胡彦臣特地选择在一幅长城的画前留影。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就在这儿吧,这个背景好,是我们延庆的长城。”在选择拍照背景的时候,103岁的胡彦臣老人指了指身后墙上的一幅画——长城,那是他守护了一生的精神图腾。
1922年10月,胡彦臣出生于延庆的一个普通农家,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胡彦臣6岁那年,母亲因难产离世,后来小妹妹又在疾病与饥饿中夭折,年幼的胡彦臣早早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延庆也被日军盘踞。“鬼子进村杀人、抢东西,人们看到就躲就跑,抓到就没好儿。”胡彦臣说,当时的氛围十分恐怖,日军的烧杀抢掠让百姓生活暗无天日。胡彦臣虽然年少,却已听过赵一曼、八女投江的故事,心中埋下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对民族英雄的崇敬。
为了谋生,1939年,17岁的胡彦臣到延庆东龙湾村的裁缝铺当学徒。1940年,八路军在张家口、海陀山筹建平北军分区后勤供给处,急需有手艺的人制作军装。当有人问裁缝铺的学徒们是否愿意参加八路军去根据地时,胡彦臣立刻报了名,同师父一起参加了八路军,连人带机器来到部队。供给处成立被服厂,胡彦臣成了一名缝制军装的军需工人。“一针一线都是为了打鬼子!我一天能做三四套军装,抓紧点儿能做5套。”17岁的少年在缝纫机前从冬忙到夏,尤其是隆冬时节,为了让战士们能穿上棉衣,他常常夜里也在赶工。
被服厂设在延庆北山里,每当山外传来鬼子“扫荡”的情报,大家就迅速将物资、设备转移到山里隐蔽起来,同时掩护群众转移。军民一家亲,老乡经常给八路军送消息,还背着口袋送来豌豆、黑豆。但部队的生活依然非常艰苦,“粮食短缺到只能煮杨树叶子吃。”胡彦臣回忆道。
1941年,18岁的胡彦臣由当时的平北军分区政委段苏权直接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后,日军对平北根据地展开“扫荡”和经济封锁,在交通要道修据点。“拉着牲口驮粮食根本进不了山,只能靠人背着、扛着走小道。”更残酷的是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鬼子走到哪儿杀到哪儿、烧到哪儿,抢粮食还烧房子,不躲起来就会被杀。” 面对如此绝境,八路军地方工作者挨家宣传,组织乡亲们躲藏。胡彦臣和战友们则在被服厂坚持生产,用一针一线支援前线。
1941年11月,发生了“西羊坊惨案”,日伪军在延庆西羊坊村烧房子、抢粮食、抓人,22名青年被日军的狼狗活活咬死。这样的暴行让胡彦臣更加坚定了抗争的决心,“必须打败侵略者!”
1945年春,胡彦臣被选送到教导队培训,结训后回到被服厂担任指导员。
那时候八路军常常隐蔽在老百姓家里,接到鬼子进村“扫荡”的情报,胡彦臣就去挨家通知,让他们赶紧转移。有一回,胡彦臣刚从一家送信儿出来,就和伪军带着进村的鬼子打了个照面。“当时敌人拉枪栓的声音都听见了。”千钧一发之际,胡彦臣急中生智,喊了一声“自己人!”随即趁敌人愣神的工夫,一个闪身钻入了茂密的青纱帐中。
同年,为配合解放张家口,胡彦臣随教导队开拔前线,准备在战后负责张家口市区的纠察工作。当听到侵华日军投降的消息时,这个在战火中成长的年轻人心中激动万分。老人回忆起这一幕时,略显浑浊的双眼绽放出光彩。“人民解放了,我们感到很光荣。”后来,胡彦臣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
从苦难童年到缝制军装,从敌后坚守到迎接胜利,胡彦臣的抗日故事里,那些缝进军装针脚里的信念、混着杨树叶子的口粮、军民同心的坚守,正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代丽丽,潘之望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