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婴幼儿均可领取育儿补贴,线上线下都可申领,每孩每年3600元。”国新办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关情况。

 

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3000万人,以此计算,仅育儿补贴一项,每年财政支出将达1080亿元。国家层面拿出“真金白银”,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更是一种直接的观念宣示:育儿是“家事”更是“国事”。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政策安排,尽可能减轻生育、养育负担,正是“投资于人”的务实之举。

透过补贴方案可以发现,这项制度最大的亮点,就是“全面覆盖、公平发放”。近些年,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了不少政策,但多数只惠及二孩、三孩,且补贴力度按孩次递增。此次全国性补贴为何不分次序?一来,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一孩,将这部分育儿家庭照顾到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惠”;二来,一孩是家庭生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特别需要支持的关键阶段。说白了,先鼓励生育一孩,才谈得上后续的二孩、三孩,让大家放心迈出第一步,至关重要。

除了直接补贴,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还有很多方面需要不断探索。毕竟,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生育不仅关乎眼前的“奶粉钱”,也得盘算未来长期的付出和机会成本。法律规定的产假、育儿假等能不能落实到位;家门口的托育服务是否供给充足、足够方便,让双职工家庭“有得托、托得起、放心托”;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帮助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回应这些民之所需,显然需要一个庞大的综合性支持体系。

从国际经验来看,生育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得越早,生育支持服务制度越健全,综合效果也相对明显。去年10月,国办发布的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相关措施,覆盖生育、养育、教育等方方面面。本次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方面再次对生育休假、托育服务、住房支持等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相信随着政策工具箱不断完善,各方面细节逐渐优化,将托举起亿万家庭稳稳的幸福。

某种程度上,一个轻松包容的社会氛围,就是最好的育儿环境。这也意味着,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政府“搭台”之后,更需要靠全社会积极参与进来。比如,企业主动优化用工环境、分担成本;商业场所上新“遛娃友好区”、配齐母婴室;舆论对公共场所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婴儿啼哭多些包容与理解……说到底,生育友好无关年龄、无论身份,这份对生命延续的珍视与投入,其中流淌着的善意与活力,承载的是全社会共同的未来。

对人的投资,就是对未来的投资。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在社会臂弯中坚定前行,代代接力、生生不息的美好明天值得期许。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7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