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至29日,北京遭遇极端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达120毫米,部分区域近200毫米。面对严峻汛情,北京市广电局依托应急广播体系,以3级响应机制、1437个终端覆盖网、269次精准播发,筑起一条连接市民的“数字生命线”。在这场与暴雨的较量中,广电科技精准预警守护生命线,群众得以平安转移,数字信号穿透雨幕织就安全屏障。
「 北京遭遇极端强降雨 」(图源:北京日报)
7月23日16时,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后,北京市广电局即刻启动应急广播三级响应机制,市、区两级系统同步进入“战时状态”。严格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与应急广播分管领导 “双值守”制度,实时关注汛情变化,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和播报准备工作,确保指挥体系高效运转。
7月28日,局主要领导召开全市广电行业防汛工作调度会,第一时间传达市委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并强调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全市广电系统一盘棋”的大局观,坚决打赢这场广电防汛应急攻坚战。并提出五点要求:要杜绝侥幸心理,时刻绷紧行业安全这根弦;要强化值班值守,提升突发事件快速应急处置能力;要发挥广电视听行业优势,全力做好防汛工作宣传引导;要突出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应急广播关键作用;要加强协同配合,确保各类信息传递快速顺畅。
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指挥大厅、机房、电力系统等核心部位每小时巡检1次,累计投入值守力量超500人次,保障系统“零中断”。密云、怀柔、延庆等5区相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后,应急广播系统迅速响应,支撑延庆区418户、854人安全转移,平谷区2134户、4498人安全转移。各区利用高可靠终端的视频采集功能,助力更全面及时掌握雨情、汛情、灾情。
截至2025年7月,全市已建成市级平台和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延庆5个区级平台、1437个主动发布终端,在45个乡镇和街道、554个行政村和社区设置前端,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在服务防汛救灾工作中日益发挥特殊作用。其中,门头沟区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十佳案例”;房山区覆盖全区305台公交移动电视;平谷区整合3200余个农村大喇叭,率先实现城乡全覆盖。
此次防汛期间,市级应急广播平台无缝对接国家应急广播、市预警中心、歌华有线等系统,覆盖500万+电视用户,实现“一平台多通道”信息分发。全市建成1437个终端同步播发,覆盖5区、61个乡镇(街道)、589个行政村(社区),保障应急信息精准送达“最后一公里”。
截至7月29日8时,市级应急广播平台接收并转发预警信息48条,含暴雨红色预警7条、橙色预警6条,信息直达5区平台。五区平台累计播发预警信息269条,1437个终端同步响应,覆盖5区、61个乡镇(街道)。其中,延庆区发布暴雨红色、地质灾害红色、山洪灾害红色、洪水橙色等预警,覆盖所有高风险区域。
北京市广电局指导北京交通广播(北京应急广播)记者深入密云、怀柔受灾区域,获得防汛救灾第一线信息,同时,在直播时段随时口播最新汛情以及防汛抢险信息,全天节目随时插播宣传防灾避险知识,覆盖收听人群600万以上。此外还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及时发布200余条防灾减灾信息。
面对2025年主汛期极端降雨,北京市广电局牵头建设的应急广播体系,以3级响应机制、1437个终端覆盖网、269次精准播发,实现了从市级指挥到各区触达的全链条贯通。作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应急广播试点,北京正探索“平急结合”模式,用数字技术为超大城市防灾减灾树立标杆。
数字背后,是责任;声音之中,是生命。当暴雨来袭,广电人用科技编织的“数字安全网”,让每一声预警都成为照亮黑暗的光。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