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大家好啊,我是“宣宣”,“宣宣”超有料的学习笔记来了!开放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更是促进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坚定不移走好高水平对外开放之路,宣讲家网发表了四川省遂宁市涪西镇人民政府李星宇的文章《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全球变局》。希望大家都能学有所得,进步飞速!

学习笔记第51期

划重点

中国秉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理念,从 “一带一路” 倡议到 “全球发展倡议”,彰显扩大开放决心。

科技创新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适应百年变局,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法治与开放相互促进,在经济全球化与多边合作受挑战背景下,以法治推进开放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核心路径。

必会点

在互利共赢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当下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遇挑战。我国应顺应潮流,坚持广泛、深层次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利用市场优势让世界共享开放红利。

在科技创新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面对复杂国际形势,需完善对外开放制度,解决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 问题。在党中央领导下进行战略规划,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前沿超车。

在法治建设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在国际贸易等领域面临涉外法律问题,需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涉外法律体系,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建立相关工作机制,提升纠纷解决专业性与公正性。

金句摘录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      

 

关联知识点1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通过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有助于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优化技术、人才、数据、资本等要素配置,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引进全球先进生产要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关联知识点2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促进扩大内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增进民生福祉是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增进内外联通,激发市场活力,有力推动稳增长、稳就业、惠民生,大量优质进口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近124万家,2024年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近70万家。外贸外资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亿人,其中8000多万是农民工。智利的车厘子、厄瓜多尔的白虾等,受到国内市场广泛欢迎。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在更大范围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关联知识点3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作为。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大势,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凝聚全球共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球贸易投资、发展合作营造良好环境,汇聚起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的正能量。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协和万邦、天下大同”。通过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将有效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以自身发展带动更多国家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

    

关联知识点4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战略选择。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一方面以开放增实力。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维护安全和推动发展都要坚定不移。越是风高浪急,越要以更大的勇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切实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开放防风险。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通过扩大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拉紧与各国经贸纽带,拓展大宗商品进口渠道、引进关键技术产品等,推动能源资源供应多元化,有助于维护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第五十一期分享就到这里啦

下期分享咱们不见不散哟!

 

审核:杨婧雅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