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快递作为高频应用场景之一,逐步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地带。为此,北京市持续完善相关法规与行业标准,推动隐私保护技术的应用,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邮政快递行业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做好快递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快递面单打上马赛克,电话也用虚拟号代替,现在收快递心里踏实多了。”市民孟先生在网购平台下单后,注意到快递单上自己的姓名、电话都被部分遮挡,“这让我清楚感受到,个人信息真的被保护起来了。”
“我们已经实现了快递隐私运单‘应用尽用’。”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副处长靳高格介绍,隐私运单其实并非简单“打码”,它是通过隐藏姓名、电话等个人敏感信息,并结合虚拟号码、去标识化等技术,最大程度防止个人信息在快件收派流程中被非法获取或恶意利用。“比如快递员给收件人打电话时看到的是一个临时生成的虚拟号码,快件投递后失效,从技术上堵住了信息泄露的‘缝’。”靳高格解释道。
今年以来,作为邮政快递行业的主管部门,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组织开展了隐私运单应用专项检查,持续督促邮政快递企业加强寄递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做到邮件快件隐私运单“应用尽用”。
如今,“隐私运单”正成为快递行业的“标配”。顺丰、京东、韵达、圆通等主流快递企业均已上线隐私面单和虚拟号服务,并在用户下单环节设置醒目的隐私保护选项与提示。比如京东物流上线了“微笑面单”,从包裹生成时就利用技术手段以笑脸替代用户手机号部分数字。
“顺丰的‘丰密面单’自2017年起已在全国推广。”北京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政务总监卢萍介绍,目前顺丰所有标准件快递均可选择使用“隐私面单”,同时配合虚拟号码呼叫和后台数据加密存储,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防护体系。
“每一位员工入职时都要签署保密协议,并定期接受信息安全培训,落实信息保密责任。”卢萍还表示,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及顺丰速运APP均已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从底层筑牢了安全防线。
“信息保护,不仅靠企业和监管,也需要我们每个人有意识地主动防范。”靳高格提醒,消费者在日常电商购物和快递服务中,要做到“两个主动”:在邮寄快递时主动勾选信息加密的隐私保护选项、主动向电商商家说明自己的商品需要在发货时保护个人隐私。
记者从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获悉,今年7月至10月,北京市将进一步深化线下消费场景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将快递寄送场景纳入整治范围,组织快递柜企业、物流公司等全面开展底数摸排、自查自纠,并对自查情况进行抽查检验、督促整改;强化问题线索发现核实、检查处置等常态监管举措,切实维护广大市民的个人信息权益。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骆倩雯
流程编辑:U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