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地道战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勇气的生动见证。本期《<地道战>背后的真实抗战史》视频中,北京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刘岳以电影《地道战》为例,从河北正定高平村、清苑冉庄到北京焦庄户,地道从白薯窖、“蛤蟆蹲”演进为能打、能防、能躲、能藏的“四能地道”,背后有老百姓的聪明智慧,也有当时抗日民主政府的组织。这段历史,藏着中国人民必胜信念的密码,更彰显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内容详情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讲到必胜信念,要先介绍一下地道战。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地道战》,这是一部军事教学片。实际上地道战涉及到好几个村子地道的遗址。
第一个就是地道战故事的主要取材地,河北正定高平村。电影中,高传宝有一个桥段,对着土制的传话筒(喊):“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这句话是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的原话。为什么没有在这拍摄?因为1963年有一场大水,高平村的地道大部分都毁坏了,不具备拍摄条件。那么电影《地道战》主要的拍摄地是河北保定市清苑区的冉庄。
不论是冉庄还是高平村,包括北京的焦庄户,地道都是最早从白薯窖、“蛤蟆蹲”发展起来的。过去北方老乡都挖白薯窖,冬天把白薯,南方叫红薯,也叫地瓜,储存在里边,能藏人。这种洞只有一个口,所以形象的叫“蛤蟆蹲”。这种洞口藏人可以,但是一旦被发现就出不来了,很危险。后来就发明成两个口的双口洞,就说从这边进那边还能出。最后在抗日民主政府的指导下,高平村还有冉庄,就挖了“四能地道”,能打、能防、能躲、能藏的这“四能地道”。地道有老百姓的聪明智慧,也有我们当时抗日民主政府的组织,有的像冉庄的地道,甚至都画了图纸。
说到冉庄地道战,就得提到张森林,他是冉庄的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42年的冬天开始,他带着冉庄的乡亲们把藏身洞改成了地道,把单户的地道变成了户与户,村与村相通的地道网。
在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的这天夜里,张森林和县委宣传部的朱信等几个人在耿庄南厂一个老乡的家里组织秘密会议,不幸被捕,敌人对他软硬兼施,逼他投降,但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三天后,张森林被敌人活埋在段庄村的村外,年仅34岁。当村民赶到张森林被活埋的地方之后,挖出他的遗体,看到他兜里还藏着一首《就义辞》:“离殇遍体做囚徒,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前赴后继赴国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辱的伟大篇章,铸就了坚不可摧的信念。
来源:宣讲家网
审核:杨婧雅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