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于家务回族乡人大深化“千名代表问政问需”活动,通过“特色小院会诊”“公园恳谈把脉”等创新形式,上半年累计收集231条民生诉求,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与民生痛点问题精准破题。这场持续半年的“基层治理大会诊”,正让“民生清单”加速转化为百姓的“幸福账单”。
“三阵地联动”构建民意直通车
走在仇庄村研学旅游项目规划路线上,刚刚下过雨的林间道路有些泥泞,乡党委书记陈树立带领人大代表们踩着泥泞实地勘测。“配套道路要兼顾研学巴士通行和农田灌溉渠保护。”代表们现场记录施工难点,与村干部研讨资金来源方案。同一天,枣林村的水沟清淤工程需求也被详细记录在“问需台账”中。
陈树立表示,针对本次“问需”提出的问题,相关部门要逐条梳理、分析,研究解决路径,切实做到条条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要深化调研监督实效,积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这种“脚沾泥土”的调研,在于家务回族乡已成常态。乡人大构建民意直通车:以1个代表之家为核心枢纽,2个代表联络站为支点,辐射“书香小院”“人民公园”等多个特色阵地,通过“小院议事会”“公园恳谈会”“巡后专题调研”等形式,让百姓在身边就能快速找到乡人大代表,直抒心意。
首创“123工作法”打造闭环治理链
聚焦“精准对接、多元覆盖、实效落地”目标,该乡首创问政问需“123”工作法:以“精准对接、多元覆盖、实效落地”为核心,打破传统调研局限。按代表专业领域与联系片区科学分组,将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作为固定“民意枢纽”,同步激活“特色小院”“人民公园”等鲜活阵地。创新推行“小院议事会”“公园恳谈会”“巡后专题调研”等形式,组织代表带着议题“驻点听”、跟随群众“上门访”,通过“现场记录+分类梳理+闭环反馈”流程,让民生诉求从“被动听”变为“主动找”,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乡人大代表弓会芳通过到村民家中走访、邀请村民到自家“特色小院”会客等形式,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聚焦村民关心关注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居环境整治等关键领域,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思考分析,初步提出了多条建设性意见。
乡人大代表陈丙库利用自家距离“人民公园”较近的优势,除了深入田间地头走访、邀请村民到自家“书香小院”做客收集民情民意外,还经常邀请村民和其他代表在“人民公园”开展“问需”交流。目前,陈丙库已针对村内停车难、外来人口管理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半年收集231条意见
民生清单将变幸福账单
从文旅产业升级到人居环境整治,于家务回族乡人大充分发挥“问政问需”连心桥作用。截至2025年上半年,于家务回族乡累计征求799位居(村)民、社区工作者及7个单位的意见,共收集231条意见建议。
下一步,于家务回族乡将继续聚焦“七有”“五性”,持续聚焦民生实事项目,深入践行“副中心有我 代表有为”的使命担当,推动人大工作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督促问题整改和意见建议的办理落实,以实事实效推动“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 田兆玉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