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于8月25日下午走进平谷区桃棚村红谷主题教育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平谷区区委书记唐海龙出席。平谷区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山东庄镇机关干部、党员群众共计150余人聆听报告会。

桃棚村“红谷”党员教育基地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镇桃棚村,是冀东西部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40年9月,平谷第一个党支部在桃棚村红崖洞成立,随后建立联合县委等机构,成为冀东西部抗日核心区域。

宣讲现场

房山区委党校教师刘金玲聚焦马安村的两面珍贵锦旗,娓娓道来这个“抗日模范村”倾尽全力支援抗战、保卫家园的感人事迹。她欣喜地描绘今日马安:昔日的战场已蝶变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英雄的土地正焕发出蓬勃的新生。

八路军研究会副秘书长沙峰含泪追忆姥爷左权将军——这位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将领。他动情讲述姥爷在生死关头,为掩护战友突围血洒疆场的壮烈时刻。沙峰的声音哽咽,将军舍身取义的抉择震撼全场。

70岁的林汉京志愿讲解14年,在抗战馆深情讲述吉鸿昌的英雄故事。吉鸿昌是一位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爱国将领。他作战勇敢、坚贞不屈,就义前写下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就义诗,彰显了革命先辈的爱国气节与抗战精神。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杨舒惠讲述抗战时《晋察冀日报》的木质印刷机故事。报社为适应转移,将印刷机从几吨重逐步改造成30多公斤的枣木机,战士们背着它转战,从未停印。这台机器是抗战宣传的武器,见证了共产党人的不屈精神,激励后人传承奋斗。

首钢退休干部李镭生动讲述石景山区模式口与二十九军大刀队的渊源。当地赵家大白墙铁匠铺为大刀队的“无极刀”夹钢淬火开刃,乡亲们齐上阵磨刀,为大刀队提供武器支援。模式口人民磨刀支援抗战是抗战中军民同心,抵御外辱的生动写照。

海淀区苏家坨镇干部郑凯雯生动再现了法国医生贝熙叶如何冒着生命危险,骑行崎岖山路,为根据地军民运送药品,开辟一条救命的自行车“驼峰航线”。他的车轮,碾过的是硝烟,传递的是跨越国界的人间大爱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坚定情谊。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军休所退休军官、战时一等功荣立者王曙光讲述他自小受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感召从军,主动请缨赴西南边境参战,在战斗中因踩地雷失去双脚。负伤后的他仍以军人标准生活、学习、参与公益活动和马拉松比赛。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军人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使命与担当。   

观众感言

山东庄镇机关干部杨慧林谈到:“宣讲员讲述的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抗战精神的伟大。我要把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一线践行初心使命。”

桃棚村党支部书记符宝森表示:“每一位宣讲员的故事都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将带头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其与当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鱼子山村网格员白逸仙在听完宣讲后深有感触地说:“这些鲜活的抗战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我的工作虽然平凡琐碎,巡查走访、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每一件事都直接关系到街坊邻居的切身利益。宣讲中蕴含的奉献精神和为民情怀,深深激励着我。今后我要更耐心地倾听大家的诉求,更细致地做好服务,把‘格’里的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守护好家园和谐与温暖。”

        

最后,宣讲团用“AI视频”的创新宣讲形式,让故事中的抗日英烈老照片穿越时空,再次展现音容笑貌,全场观众用手机亮起点点星光,共同呐喊宣讲团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向英烈和先辈致敬。

聆听宣讲的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深受教育与鼓舞,未来会继续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和生活的动力,立足自身岗位,为中华民族复兴建功立业。

供稿:百姓宣讲处

审核:许成成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