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风骨永彰。当历史的细节在耳畔重现,红色基因亦在新时代的传承中愈发鲜活有力。9月9日,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先后走进东城区和昌平区,宣讲员们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表达,讲述着一个个镌刻着热血与信仰的故事,将厚重的抗战历史转化为直抵人心的情感共鸣,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倾听中扎根心底、赓续绵延。
宣讲现场
1
房山区委党校教师刘金玲聚焦马安村的两面珍贵锦旗,娓娓道来这个“抗日模范村”倾尽全力支援抗战、保卫家园的感人事迹。她欣喜地描绘今日马安村:昔日的战场已蝶变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英雄的土地正焕发出蓬勃的新生。
2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有限公司海外业务经理孙畅深情讲述了姥爷留下的三封家书和家书背后的抗战故事。姥爷16岁参军,39岁牺牲,被追认革命烈士,“宁可阵前亡,不愿在后方!”是姥爷的抗战信仰。传承姥爷精神,孙畅带着民航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到“一带一路”国家,输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3
70岁的林汉京志愿讲解14年,在抗战馆深情讲述吉鸿昌的英雄故事。吉鸿昌是一位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爱国将领。他作战勇敢、坚贞不屈,就义前写下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就义诗,彰显了革命先辈的爱国气节与抗战精神。
4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驻陕西延安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丛榕带领听众回溯了《黄河大合唱》那激荡灵魂的诞生历程。她动情地说,八十年间,《黄河》的怒吼从未停歇,它从民族救亡的号角,已然化为民族复兴的磅礴乐章。那奔腾的旋律,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持续激荡着中华儿女的奋进豪情。
5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杨舒惠讲述抗战时《晋察冀日报》的木质印刷机故事。报社为适应转移,将印刷机逐步改造成30多公斤的枣木机,战士们背着它转战,从未停印。这台机器是抗战宣传的武器,见证了共产党人的不屈精神,激励后人传承奋斗。
6
伴着歌声,房山区退休音乐教师邢秀花讲述了退休后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做志愿讲解员的质朴初心和期间遇到的动人故事。她用歌声和生动的讲解为参观者讲述歌曲背后的抗战故事和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激励各界观众传承红色歌曲、赓续抗战精神。
7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军休所退休军官、战时一等功荣立者王曙光讲述他自小受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感召从军,主动请缨赴西南边境参战,在战斗中因踩地雷失去双脚。负伤后的他仍以军人标准生活、学习、参与公益活动和马拉松比赛。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军人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使命与担当。
观众感言
宣讲活动全程气氛热烈,掌声连连,在听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交道口街道鼓楼苑社区党委副书记姬艳钏:报告会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7位宣讲员的讲述像一幅幅生动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让我对伟大抗战精神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感悟。马安村的“两面锦旗”,让我看到了抗战时期普通百姓那份质朴又坚定的爱国心;三封家书,字里行间藏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决绝担当;《黄河大合唱》从抗战怒吼到复兴强音的演变,原来一首歌能承载这么厚重的民族精神……“我若记得,你便活着”,我会带着对英雄的崇高敬意,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日常,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奋斗,用行动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初二5班王彦程:在这之前我一直疑惑,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已经过去,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伟大抗战精神和现在的学习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得到了答案。报告会现场像条时空隧道,宣讲员用鲜活细节唤醒了课本里的抗战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的“战场”,在每一个需要知识和能力去建设国家、创造未来的地方。我会将今天的感动化为今后的行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锤炼品德修养,让祖国未来更加富强,让中华民族再也不受欺侮。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初二7班朱宇涵:这是“触动心灵的一课”。宣讲员们把课本里的抗战历史变得鲜活,战斗英雄的分享更让我心头一震,我懂了“英雄”不是一个符号,而是用生命践行的信仰。最让我难以平静的,是最后AI短片里的王二小,他的年龄比现在的我还小,却能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勇敢保护了乡亲。不忘历史不是一句空话,我们不用像先辈那样直面战火,但脚下的安宁、手边的书本,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要把这份震撼与敬意,变成好好学习的动力,我会带着这份滚烫的记忆前行,让伟大抗战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永远在心中闪耀。
流村镇古将村党支部副书记黄秀英:马安村发展红色文旅、实现乡村振兴的案例让我深受启发。“两面锦旗”背后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抗战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王曙光虽身残志坚,仍不懈奋斗,更让我明白作为“领头雁”肩上的责任。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组织党员群众深入谋划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把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真正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推动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流村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财务和统计)负责人王松:此次宣讲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从“背着印刷机打游击”到“在歌声中讲党史”,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优良传统。这让我反思,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复杂任务,我们更需发扬抗战精神中的斗争意志和创新思维。今后,我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动力,勇于攻坚克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流村镇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流村镇城乡建设办公室职员于雷:作为一名基层年轻干部,这场宣讲报告会让我心潮澎湃。“三封家书”让我看到信仰的力量,更是给我上了最深刻的一课。我们生在和平年代,虽无需上战场,但同样面临“战场”——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应急处突,都是考验。我将以他们为榜样,把“宁可阵前亡”的拼搏精神转化为“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锤炼本领、奉献青春,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让抗战精神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接续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力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院(市委讲师团)联合组建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走进全市机关、校园、企业、社区巡讲,引导更多人从历史的回响中汇聚奋进力量,在精神的传承中书写时代华章,为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供稿:百姓宣讲处
审核:许成成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