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服贸会,位于3号馆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题展(ICT展),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专题展之一。各大参展商围绕电信服务、数字技术、AI、人形机器人、低空智联网等领域展示前沿技术成果,以新技术、新体验助力服务贸易发展。

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题展吸引观众驻足。 本报记者 方非摄
“北京方案”赋能城市发展
数智化算力底座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产业提供算力保障,政务云平台为城市数智化转型夯实技术根基,北斗燃气泄漏检测方案为城市生命线安全保驾护航……北电数智、面壁智能、时代凌宇、统信软件等20余家企业带来首批“北京方案”,观众仿佛置身未来城市,沉浸式感受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发展的科技盛宴。
走进中联超清“ULive超现场”展台的体验空间,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经典话剧《苏堤春晓》正在上演,画质、音效几乎与现场无异。“这跟在话剧院看的也差不多!”一位观众感叹道,“没想到还能重温。”
能实现这样的效果,是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8K+5G+22.2超高清三维声转播车组,以及相关制播、分发、播控、呈现全链路技术体系。“在‘第一现场’演出中即时拍摄、制作、输出,供‘第二现场’观众沉浸式体验,促进有限的文化资源实现普惠共享。”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
车路云一体化云控平台展台,正显示出亦庄示范区的“绿波”通行地图。“过去红灯等多久由人制定,如今,通过13类全量感知数据和5类互联网交通数据实时优化方案,路口信号灯实现了自动化配时。”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示范区60平方公里内已有67条道路实现“绿波”通行,在交通流量增加19.7%情况下,全天平均速度提升15.1%。
数智化算力底座与政务云平台的“1+1”基础架构,共同构建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N个应用方案,则为数字技术提供丰富的落地场景和创新动力。从数字底座到上层应用,一体化数字服务方案为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供动力。
国际友人讲述5G智联
“入关之后,第一站咱们先办一张超级SIM 卡,它既是通信卡,也是支付卡,还能坐地铁,三卡合一,特别方便。”在“5G智联全球·京彩畅行服务”信息通信主题展区,国际友人朱力安担任讲解员,以流利的中文为观众讲述在中国入关出关、衣食住行、工作娱乐的全流程体验,第一视角带来最真实的感受。
记者看到,展区内设置了智慧通关、智慧出行、智能住宿、美食畅享、智慧文旅、智能购物、智慧离境等十大体验场景,凸显中国5G服务的全球化适配能力。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华文明云展”项目为例,借助三维建模、AI大模型等技术,“古代中国”实体展厅被搬到了线上,观众可沉浸式游览,360度欣赏重点文物的全景或细节。
“我们把十个场景浓缩在不到两百平方米的空间里,把最前沿、最尖端、最有趣的5G应用和通信国际化、便利化内容展示给大家,希望大家来体验来感受,推动我们的技术和服务做得更好。”展区负责人陈连杰说。
这样的前沿展示还有很多。在中国电信展台,“云猎”无人机反制系统现场上演“空中抓捕”:一架模拟“黑飞”的穿越机刚闯入禁飞区,瞬间被AI侦测到并锁定,随即触发反制进行处置,全程不到3秒。“第一次亲眼看到无人机被这样拦截!”“这反制速度,太超乎想象了!”现场观众感叹。
海内外市场实现双向奔赴
全球数字经济加速融合,北京作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创新高地,既吸引国际优质资源落地,又推动本土技术出海。“我想找中东地区房地产行业的采购商。”在探迹科技展台,工作人员向探迹海外版Futern平台输入需求,系统便检索出一系列候选企业名录。
“许多‘出海’企业都具备优秀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但面临客户资源少、营销效率低等痛点。”公司联合创始人黄俊强介绍,利用公司构建的数据库,企业可以查询欧美、东南亚、中东等核心市场7亿联系人与1亿家公司信息,快速了解目标市场竞争格局,“找对人、说对话、选对时机,高效打入海外市场。”
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创新服务基地也来到现场,为中国企业提供出海咨询、商机资讯、政策通办、海外推广、合规认证、订单撮合、人才供给、落地保障等服务。“目前已服务数十家企业落地海外或获取全球订单,架起国内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与海外企业‘引进来’的双向融通桥梁。”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双向奔赴,共拓数字经济蓝海。《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额达3859亿美元,占服务进出口总额比重达41.4%。
文博展区首设室内外双展
科技让文物“触手可及”
观众在体验博物馆AI全息换装机。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置身虚拟“看·见殷商”展厅,明星文物可以上手“把玩”;进入数字艺术体验空间,中国藻井艺术之美尽收眼底;触控智能互动屏,博物馆典藏“变身”文创纹样……本届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文博展区首次打造室内外双展区,一系列科技赋能新成果亮相,邀观众共享“智汇文博”,让文物“触手可及”。
在首钢园9号馆,文博展区的室内部分“文博数智科技展”上,“看·见殷商”特展等京城文博界顶流悉数亮相。观众戴上MR(混合现实)设备,即可走进虚拟展厅,“拿起”数字化扫描的国宝重器,把“妇好鸮尊”和“龙形觥”捧到面前把玩观赏,聆听它们讲述的历史故事;还能和同伴接力敲响“崇阳铜鼓”,临摹“甲骨”触发奇妙的机关特效。“与3000多年前的文物互动,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科技与文化‘牵手’,带来了更有趣的体验。”观众康女士说。
依托科技手段,可触可感的历史文化走进人们生活。室内展区里,通过裸眼3D、透明交互屏、穹顶数字藻井等视觉场景,提供多元化的沉浸式体验,展示前沿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实践。AI数字人导览、博物馆AI全息换装机等文博新技术,让观展变得生动有趣。
古建筑在新技术的助力下“活”起来。体验完“穹天玉宇”超高清沉浸式藻井艺术展示项目,观众徐女士说:“我看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还是第一次以这么酷炫的方式欣赏藻井,视觉感受很震撼。”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通过高精度扫描重建、三维特效等技术手段,展示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装饰构件藻井,同时,使用合成技术呈现藻井雕饰中“龙凤腾云”“亭台楼阁”“银河天宫”景象,让观众理解藻井中的艺术价值。
看皮影戏,欣赏扬琴表演,体验传统刺绣和丝网印刷工艺……在室外的“文博生活创享荟”展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尽显文博新活力。展区通过博物馆文创展售、文博特色餐饮休闲、文化展演体验互动等形式,满足观众“把文物带回家”的需求。
走进博物馆馆藏文创区,首都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白塔寺管理处等30家博物馆携千余件文创产品亮相。北京中轴线主题文创区吸引了许多观众,中轴主题桌游、AR(增强现实)冰箱贴等好玩的文创新品,让中轴线文化“潮”起来。“没想到中轴线文化元素还可以融入玩具、服饰、食品,太有意思了。”观众宛先生说。
服贸会期间,文博展区室外还设有“中轴福饮”主题餐车,观众可以品尝融入中轴线元素的系列茶饮和茶点,休憩娱乐同时,品味中轴文化魅力。文化研学体验、传统器乐演奏、非遗技艺展示等活动将轮番登场,让观众领略更多博物馆的文化创新成果。
机器人送快递、无人车取外卖……
一批智慧物流新应用亮相
供应链及商务服务专题展,申通快递展示机器人配送员。 本报记者 邓伟摄
各式各样的无人车、能配送快递的人形机器人、遇事故可以自动报警的智能头盔……昨天,2025年服贸会供应链及交通运输服务专题展开展,一批智慧物流新应用亮相。
北京市交通委科技处处长王炯介绍,本次专题展以“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为主题,集中展示智慧公共交通、智慧物流服务等领域的最新技术、装备与成果,集中展现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北京方案”与全球化供应链创新实践。此次专题展设立智慧公共交通与智慧物流服务两大主题专区,全面呈现交通运输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记者在申通展区内看到,一台名为“申行者1号”的人形机器人正在与工作人员互动,目前它已经实现了查询、互动等沟通功能,还能够实现精准抓取、自主避障等高难度动作,适应多种复杂地形。
“在部分公众的认知里,快递公司还是比较传统的物流公司,但其实申通每天的包裹量能达到8000万,这背后蕴含着大量的自动化内容,我们应用AI大模型也在帮助提升物流效率。”申通快递品牌副总监穆郁介绍,申通在全网布置了大约12万个摄像头,其中都融入了自研的AI视觉大模型。当快递出现错分或者破损时,系统能第一时间反馈给管理人员,同时还能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据介绍,这款机器人未来将主要应用于快递“最后一公里”服务场景,减轻快递员的工作压力,实现精准配送与人机交互功能,有望显著提升末端服务的效率与体验。
此次服贸会,各家快递物流配送企业纷纷亮出自主研发的无人配送车:有的更能装,有的续航长,各款无人配送车各有所长,展现物流科技创新成果。
在美团展区内,一台带有机械臂的小型无人车可以轻松拾取打包好的外卖袋,节省了取放的人工环节。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台智能配送机器人名叫“美团小黄蜂”,面向封闭、半封闭场景的末端即时配送场景而设计,可在综合商超、公寓、机场、小区、公园等场景提供高效、精准、安全的无人配送服务。
“美团小黄蜂”搭载了全自研的核心技术,通过激光+视觉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实现室内外、多楼层、全场景的精准可靠定位;通过雷达、环视相机等,可精准识别室内外、动静态复杂障碍物;通过端到端的决策规划算法,实现高密集人流、高动态、进出电梯、过闸机等场景下的灵活避障性能,可以安全高效地完成配送任务。
今年服贸会上,骑行安全成了快递配送行业关注的重点。
在现场,美团还带来了全自研的智能头盔,它的重量仅有550克,是目前通过摩托车安全认证最轻的智能头盔,佩戴上安全舒适,还具备检测到碰撞事故后自动报警及语音交互接单通话等重要功能。据了解,该款智能头盔已经服务了超100万名骑手。
今年服贸会,美团还带来了一款已经研发出的下一代智能头盔样机,它更新配备了摄像头记录设备,同时支持AR(增强现实)显示,可以让外卖员更直观地在头盔的护目镜上看到操控界面,方便外卖骑手在路途中接单和接听电话,减少骑行中手机的使用,进一步保障外卖骑手的安全。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杨天悦,陈雪柠,方非,李祺瑶,武亦彬,李博,邓伟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