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恰逢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第二十一期北京市职工文学创作研修班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开班仪式。这座承载着七十余年职工文学传承的殿堂,迎来了来自全市各行业的80余名职工文学爱好者。北京市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等相关负责人,以及中国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会员代表出席此次活动。
“带着机床边的机油味、三尺柜台的烟火气,你们把职业经历熬成创作养分。”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作家协会秘书长史燕明在致辞中谈到,职工作家是奋斗劳动者最忠实的“笔杆子”,其作品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化作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往届研修班优秀学员代表蔚翠、孙殿英分享了从事职工文学创作的经验与感悟。据悉,本期研修班的80余名学员由本市各区总工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各产业工会、各区文联经过严格选拔后录取,涵盖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新就业形态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多位曾获“文荟北京”群众文学奖的创作骨干。
优秀学员代表蔚翠
优秀学员代表孙殿英
本期研修班先开展为期5天的集中培训,课程设置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北京作家协会特邀清华大学教授西渡、《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等10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职工文学创作方法论”“新业态劳动者的文学表达”等主题开展系统教学。研修班延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良传统,将组织学员赴劳动一线开展创作采风,为首都职工文学创作注入文化动能。
记者了解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这座职工的“学校和乐园”,薪火相传的文学接力可追溯至1950年8月。当时老舍、田汉等文艺大师在文化宫创办“文学讲习班”,开创了产业工人文学创作的先河。从《原动力》《火车头》等新中国第一批工业题材文学作品,到邵燕祥讴歌建设的《到远方去》,职工文学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1996年,以当年讲习所为原型的北京市职工文学研修班正式成立,迄今已培养2200余名职工业余作者,其中80余人加入北京作协,30余人成为中国作协会员。2024年新晋中国作协会员张广超的成长,正是这一培养体系成效的最新例证。
往届结业学员的丰硕成果印证了培养体系的成效。第二十期学员中,刘古径的诗作登上《星星诗刊》,董燕的散文集《燕鸣心语》获评“首都职工文学创作奖”,王进的微电影剧本已被搬上银幕。更有多位往届学员成长为区作协负责人,如大兴区作协主席周树莲、门头沟区作协主席马淑琴等,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赵军在开班动员会上表示,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职工文学承担着记录职业变迁、弘扬劳动价值的双重使命。从直播主播到AI训练师,从社区网格员到碳汇计量师,这些新职业群体都将成为文学书写的对象。研修班将通过系统课程讲授、创作采风研讨及作业点评课等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学员提炼"时代切片",使文学作品成为观察社会进步的棱镜。文化宫这座孕育职工作家的摇篮,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书写"劳动创造幸福"的动人篇章。
据承办方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与北京作家协会介绍,本期研修班将持续两个月,结业作品将择优推荐至《北京文学》《工人日报》《工会博览》《劳动午报》等报刊、刊物发表。
文章来源:劳动午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