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大一、研一新生开学季,在开启新征程的同时,如何调试心理,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如果发现身边的同学有负向心理情绪,如何帮助他们?9月17日,快手种太阳计划联合央视网走进中国科学院大学,邀请精神科医生、心理学专家、高年级的学生直播访谈,拆解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分享适应策略,帮助更多新生找到“向阳而生”的力量。

焦虑超两三周且影响生活建议寻求帮助

很多新生在进入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后,会面临生活节奏、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多重挑战。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周子力结合自身经历坦言,从高中到本科再到研究生,每一次环境转换都伴随着“落差感”和自我怀疑。“以前成绩优秀,进入新环境后变成中等,那种挫败感是很真实的。”他建议同学们正视这种情绪,善用身边资源,逐步建立对新生活的掌控感。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马弘从临床角度指出,适应期的焦虑是正常的,可以通过运动、冥想、做喜欢的事等进行调节,但若持续超过两三周,且明显影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她建议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或专业医院的帮助。

她还补充说,遇到突发事件时,如家里有变故、突然换导师等,大家要特别关注此时心理状态的变化。

针对一些新生可能存在的思乡的心理体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青年特聘研究员赵楠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指出,这些体验往往源于对陌生环境“掌控感”的缺失。他建议新生通过熟悉校园环境,积极建立社交网络,尽快投入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社团活动、学习等,来逐步增强对生活的自主感。

恰如其分的关心能帮助同学缓解情绪问题

如果发现身边的同学有负向情绪,该如何帮助他们?周子力结合自身的经历分享说,做好倾听,并给予一些支持,同时不要急于解决问题,可以把自己了解的心理援助资源推荐给他,帮助他完成对这些资源的利用。

马弘医生补充提醒说,如果发现身边同学有一些异常、有一些困惑,如有同学向你诉说“我觉得咱们班里同学对我很不好,甚至可能要害我”,我们不能回应“不可能,没有人会害你的”,这种否定会阻断和他继续交流。专科医生会说“你把你的感觉说一下,描述一下”,即在交流时不要否定和顶撞。

赵楠认为,首先是要冷静、不带评判观察一下,看他是否有这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同学们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或者精神医学的工作者,并不直接具备帮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可以做到的是做一个好同学、好朋友、好室友,可以恰如其分地给他关心和支持,如可以一起去做感兴趣的活动和运动等。

“很多时候这种陪伴、支持、共情就已经能够解决他的大部分问题。”赵楠说,如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他的困惑和问题仍得不到解决,甚至观察到一些风险行为的迹象,可以及时向辅导员或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部门的老师反映。

赵楠还特别提醒,每个高校都有心理服务支持,同学们有需要时要善于使用。他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既有微信公众号,也有APP,在校园网站也能搜索到,里面有心理危机干预的热线电话,可以为学校学生提供24小时的心理服务。

当天整场直播持续近75分钟,吸引152万人次的观看。据了解,快手于去年5月推出“种太阳计划”,在借助AI技术识别发现轻生风险,并联动警方干预挽救的同时,期望通过联动媒体、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平台上专业的创作者等,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给公众以启发,在他人心理种个“太阳”,帮助有心理危机的人走出困境。截至目前相关科普直播和短视频的观看量超千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