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过94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14年抗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怀着“视死忽如归”的决心,英勇守卫国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铭记“九一八”事变,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在九月十八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先后走进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建筑大学。

特色宣讲

丰台区宛平街道社区工作者郑然、北京首开集团亿方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员工罗通、北京佑安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医师扈彩霞、顺义区焦庄户村民马成、门头沟区委党校教师张董以“研究者解读”“实践者分享”等多元视角,将抗战时期的英雄壮举、革命先辈的忠贞信仰,与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实践相结合,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案例还原历史细节。从烽火岁月里的坚守到和平年代的担当,宣讲内容层层递进,让在场师生在“面对面”的聆听中,直观感受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刻理解信仰力量的传承脉络。

宣讲接近尾声时,张董老师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的旋律回荡在活动现场,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致敬,更成为“信仰行”活动中师生与先进人物情感共鸣的缩影,让红色信仰在歌声中进一步扎根。

座谈交流

宣讲结束后,依托“先进人物面对面”活动机制,学校随即组织主题座谈会。

师生代表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以抗战精神筑牢信仰之基”“先进人物的实践经历对青年成长的启示”等话题,与宣讲团成员展开深入交流。同学们结合专业学习与生活实际,分享聆听感悟;宣讲团成员则以“过来人”的身份,用自身经历解答青年困惑,鼓励大家将信仰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这场“面对面”的对话,让“信仰行”项目的育人目标从“听进去”走向“悟出来”,切实推动先进人物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青年学子的成长动力。

观众感言

信息学院邹宛庭:在“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报告会的最后,当AI技术还原出抗战英雄前辈的面容,那些曾只存在于黑白照片或文字描述中的形象,在数字光影里变得鲜活立体,我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感知也随之有了更震撼的触动。AI还原英雄面容,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让“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抗战精神有了更具冲击力的表达。它让我们在像素的律动中,与先辈们的精神世界产生跨越时空的连接,也让我们更有底气地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以科技为笔,在新时代继续书写伟大抗战精神的崭新篇章。

外语学院左林焘:聆听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在北京物资学院的专场报告是一次精神洗礼,让我深刻领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念。最令人难忘的是通过人工智能与革命先辈“对话”的环节。科技让跨越时空的交流成为可能,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先辈们的坚定信仰与无私奉献,也深刻理解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

会计学院唐京蒙:参加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的活动,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精神洗礼。宣讲员们用质朴而真挚的语言,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与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生动呈现,让我深刻感悟到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它不仅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还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更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些精神穿越时空,依然是我们当今前行路上的强大动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将这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直面挑战,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

经济学院王可心:聆听“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报告会,仿佛穿越历史硝烟,重回那个山河破碎却热血沸腾的年代。几位宣讲员以鲜活故事为笔,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其中马成老师讲述的地道战故事,尤为触动人心。报告会中提及的抗战战士们,虽已长眠于岁月,但他们的精神从未远去。他们为民族存亡挺身而出的决绝,为守护家国不惜牺牲的赤诚,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这场报告会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让我懂得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以先辈为榜样,扛起时代责任,用奋斗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思佳:参加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的宣讲,那些尘封的历史细节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让我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从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人心,到南京大屠杀的锥心之痛;从八路军战士徒步千里的坚韧,到百姓们倾家支援前线的赤诚,每一段故事都印证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众志成城”的脊梁。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和平,这份恩情永远不能被遗忘。作为一名党员,我深知和平的珍贵,更明白肩上的责任。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抗战精神从未过时。面对工作中的难题,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面对时代的挑战,需要“敢为人先”的担当;面对群众的期待,需要“无私奉献”的赤诚。我们虽处不同岗位,却都在为民族复兴的目标奋斗,这正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今后,我会把抗战精神融入日常,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以更务实的行动服务群众,用自己的微光,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持续传承。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