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宁愿自己受冻挨饿,也要把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粒粮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儿郎送去上战场。”北京市房山区委党校教师刘金玲的动情讲述,再现了抗战岁月中军民一心、共赴国难的感人场景。9月17日,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走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三百余名师生凝神聆听,在历史的回望中深受震撼与鼓舞,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青春力量。

 

宣讲现场

北京市房山区委党校教师刘金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志愿讲解员林汉京、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吴怡萱、首钢集团退休干部李镭、北京印刷学院学生杨舒惠、房山区退休音乐教师邢秀花六位宣讲员站在讲台前,从抗战时期震撼人心的英雄事迹与革命先辈们坚定不移的忠贞信仰,讲到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实践。他们没有使用华丽辞藻,而是以最质朴的语言、最真实的故事,将历史场景中那些关键细节一一还原。宣讲内容沿着“烽火岁月中的坚守”到“和平年代下的担当”这一脉络逐步深入,层层推进。“面对面”的宣讲,如同一扇窗口,让大家不仅听见,更“看见”了伟大抗战精神在今天的延续与回响。那一刻,信仰的力量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一股真实可触的能量,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座谈交流 

 

宣讲落下帷幕后,学校借助“先进人物面对面”的既定活动机制,紧接着组织了一场主题座谈会。会上,师生代表聚焦“新时代青年如何以抗战精神筑牢信仰之基”“先进人物的实践经历对青年成长的启示”两大核心议题,与宣讲团成员展开深度对话。

 

同学们结合自身专业学习收获与日常生活感悟,积极分享聆听宣讲后的思考;宣讲团成员结合自身经历为青年答疑解惑,鼓励大家把坚定信仰落实到日常的具体行动中。这场近距离的交流,成功推动“信仰行”项目的育人目标从“被动聆听”升级为“主动领悟”,真正让先进人物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青年学子砥砺成长的内在动力。

 

学生感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颖慧:六位宣讲员向我们分享了部分英烈的光荣事迹,先烈们以大无畏的精神,投身于革命事业、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抗战中来,用短暂而壮丽的一生在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人生壮美的篇章,光荣的载入了中国伟大的历史史册。我们总能听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的话语。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在精神上向他们看齐,不断奋斗,努力提高,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姚姚:6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宣讲员,用质朴语言与真挚情感,带领听众回溯抗战岁月,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宣讲员们或讲述先烈们在战火中坚守信仰、浴血奋战的壮举,或回忆抗战时期普通百姓同仇敌忾、支援前线的事迹,将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个体经历。作为听众,我深刻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并非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融入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在和平年代,我们虽无需直面枪林弹雨,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仍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未来,我们更应将伟大抗战精神化为实际行动,以初心坚守信仰,以使命担当作为,在各自岗位上拼搏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珂儿:聆听宣讲团讲述的抗战故事,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段历史是永远无法抹去的,是永远值得感怀的。烽火早已熄灭,可抗战精神并未尘封,反而化作一股深沉的力量,在时代浪潮中激荡。从芯片领域的奋力突围,到人工智能的加速崛起,再到新能源赛道的领先奔跑,无数普通人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勇向前。他们以各自的坚守与拼搏,将炽热的家国情怀书写成独属于中国的浪漫篇章。这让我明白,伟大抗战精神从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无数人用热血铸就的信念。如今虽无战火,但这份“不畏强暴、敢于胜利”的精神仍需传承。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份子,我们更应铭记历史,用实际行动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努力守护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供稿:百姓宣讲处

审核:许成成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