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推动数字文化建设,探索数字文明新形态,是数字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期《当戏曲遇上AI 传统文化“破次元”拥抱Z世代》视频中,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书记、研究员黄琳以“中国戏曲数字焕新行动”作为案例,生动地讲述了数字技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有益探索。
内容详情
在当前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要积极地拥抱数字技术的发展,要充分地运用数字技术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的文化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更加广泛地融入现代生活的命题。
“中国戏曲数字焕新行动”把很多知名戏曲的唱段,包括曲目的作品、专业的动作手势,进行了数字化的转化。比如,采用了AI影像的修复技术来转录和修复了很多经典戏曲的作品,涉及京剧、昆曲、越剧、川剧、豫剧等等不同的剧种,让这些经典作品得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与此同时,这个行动还采用了6DoF技术,录制了72个6DoF的京剧的程式,并且对它进行了数字化转化,观众可以在任意的角度进行放大和缩小,同时更好地、高清地呈现演员手腕的转动、眼神的流转等微小的动作和情绪,为戏曲教学和研究呈现了立体和多维的细节。这样的技术手段的运用破解了在戏曲传承教学方面一直面临的一些困境,名角的身段、演法很多时候在于一些微小之处,如果不细细地研究和品味学习,是很难学习到位并且更好地去传承。
同时,通过网络直播的活动,可以看到数字技术解构戏曲的全过程,用竖屏沉浸直播的方式呈现在荧幕前,吸引了超过700万人在线观看,零距离来体验戏曲的魅力。此外,开发了一系列的创新玩法,像现在比较熟知的AI美照、AI换脸、AI的戏曲编曲等。这些玩法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把戏曲的元素传播到了日常生活中,让更多的年轻人产生了更多对于戏曲的热爱和好奇。
要运用数字技术把文化内容与日常生活更加结合,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容易轻松地感知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为民族的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合力。
来源:宣讲家网
审核:许成成
责任编辑:苏文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