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特别策划“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之让-雅克·阿诺对谈在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举办。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与中国知名导演乌尔善围绕跨文化创作、产业合作、新生代培养三大维度展开对话,为影迷与从业者带来前沿思考与经验分享。本场活动也是“永不落幕的北影节”活动之一。

跨文化叙事的“根”与“桥”
“大家好。”一头银发的82岁让-雅克·阿诺一走进活动现场,就跟台下的观众打招呼,现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执导的《玫瑰之名》《熊的故事》《情人》《兵临城下》等佳作,让他在中国拥有很多影迷,而他在2015年执导的《狼图腾》,更是成为中国和法国电影人合作的一个典范之作,拍完这部电影后,他在中国居住了多年。他现场透露,自己共去过41个国家拍摄电影,跟很多外国电影人合作过,“我合作过最好的同事就是中国同事,我执导电影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讲中文,我想要一个梯子,我都不用说,我一站过来他们就把梯子搬过来了,非常专业,这给我带来一段非常愉快的合作经历。”
他现场分享对题材选择的依据,对跨文化叙事独特理解,以及跨文化创作的心得与感受。“电影最初是默片。”让-雅克·阿诺说,默片之所以能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恰恰证明电影动人之处不只是台词,而是通过视觉化的影像传递电影中心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感和思想是人类之间共通的,它们能够逾越语言、生活习惯、文化的鸿沟。”
乌尔善对此深表赞同,他补充道:“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大于差异。在电影创作中,我在乎的是有没有打动我的情感事件发生。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观众,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情感需求。”

中法电影产业的“异”与“合”
谈到中法电影产业的合作前景时,让-雅克·阿诺导演以电影《狼图腾》为例,中国和法国有很多共同点,两者的文化历史都非常悠久,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遗产去继承和发扬;同时,两国人民都对自己的身份非常认同,“我们对自己是中国人或者是法国人都深感骄傲。”在他看来,中国人热爱文化,热爱艺术,并且对艺术和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中国人也热爱自然,热爱美。”他透露,自己非常喜欢中国的美食,“这也是我非常尊敬和热爱中国的原因。”
谈起中国电影,他说自己看过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影片,“我很尊敬他们。”不过他也为自己是一个法国导演感到自豪,“电影是法国人发明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或者在电影节上获得奖项的电影,有一半都是由法国电影公司出品的。”
乌尔善则从合拍实践角度分享了见解:“《封神》剧组有来自21个国家的工作人员参与,各个部门都有不同国家在这个领域里最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来自不同地区的工作伙伴,能给你带来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更科学的观念。”
对于未来中法电影的发展,两位导演都持高度乐观的态度。“在法国,我们有两个专门为中国创作者设立的电影节,期待未来能够看见更多中国电影出现在欧洲的银幕上。”让-雅克·阿诺表示。

新生代电影人的“承”与“创”
两位导演在拍摄电影前都是优秀的广告片导演。“我拍摄广告是为了推销产品,但是当导演却是推出自己的灵魂。”让-雅克·阿诺这样解释。
在谈到电影教育时,乌尔善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时候,我最喜欢待的两个地方是拉片室和图书馆。我觉得学电影最好的方法就两个,一是多看电影,二是多拍电影。”
法国电影体系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特别是CNC(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的扶持机制,既保护创作自由,又注重产业培育。这种模式对中国青年导演的成长很有借鉴意义。让-雅克·阿诺以亲身经历为例,介绍了扶持机制的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为青年创作者提供的便利。
针对青年电影人的成长,两位导演都建议要多实践、多合作。“一定要给予创作伙伴爱和尊重。导演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官,只有让所有人感受到爱与尊重,才能把所有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谱写一段优美的旋律。”让-雅克·阿诺说。
在正式对谈结束后,现场观众特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们踊跃提问,围绕创作灵感、国际合作、青年导演的成长路径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两位导演耐心解答并鼓励青年学子要敢于突破、保持热情,强调“真正的电影教育来自不断地实践和与世界的交流”。学生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对未来的学习与创作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电影作为文化桥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北京文化论坛以“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为契机,不仅推动了学术与产业的交流,更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经验在碰撞中产生启发。
作为中法电影交流的新探索,本次活动不仅凝聚了两国导演对艺术与产业的深刻思考,也为未来的合作打开了更多想象空间。可以预见,随着这样的交流不断深入,未来将有更多青年电影人和中外合作者在“对话”中找到“共鸣”,为世界电影注入新的创造力与活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