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百年守护。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这座历经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禁苑,自此变为向全民开放的文化殿堂。早期的故宫博物院诞生于民族动荡的时代,克服了体制变革、社会经济落后带来的极端困难,并在抗日战争中成功组织文物南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古建修缮保护工程扎实推进,文物藏品管理体系持续健全,展览工作不断发展。改革开放时期,故宫博物院逐步完善博物馆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发展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传播体系。进入新世纪,故宫博物院先后启动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和历时七年的文物清理工作,推动故宫完整保护,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为了系统总结和凝练故宫博物院从紫禁城到博物馆的百年历程,故宫博物院于9月30日,推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立体式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方位展现故宫博物院从萌芽诞生到曲折成长,从步履维艰到阔步前行,从探寻求索到锐意创新的发展历程。

一脉文渊

“展览以院史为主题,以‘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大篇章,展出200件(套)文物和档案,用明暗双线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系统呈现故宫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的丰富内涵,全面展现故宫博物院的百年发展历程和故宫人诚敬典守、匠心传承的精神,立体阐释百年来故宫博物院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脉络。”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婉玲介绍。

午门西雁翅楼展厅以“一脉文渊”为主题,分为“天府永藏”“紫禁初开”“故宫新生”三个部分,系统展现中国宫廷收藏的接续、存藏和利用,揭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同时再现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完整故宫保护计划的通过、故宫文物南迁和中轴线测绘等历史事件,生动阐述故宫博物院早期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艰辛探索。

画面中双峰对峙,右侧山径从下蜿蜒而上,左侧山峰凹陷处,有四道瀑布倾泻而出,近处山石耸立,右侧下方小桥有两人相携而行。此图虽尺幅不大,但气势雄浑。展厅里的这幅纸本《陡壑奔泉图轴》是王翚中年时的佳作。

“仔细观察图轴左下部,有‘教育部点验之章’,为20世纪30年代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点收存沪文物时所钤印,是故宫文物南迁北返的一个例证。”徐婉玲说。

宫门徐启,世事更张。一九二五年十月十日,紫禁城自阊阖高耸数百年的明清宫禁转身为向民众敞开的博物空间,故宫博物院应运而生。

展厅中,1925年故宫博物院开放时展厅的复原场景,把观众拉回了100年前。“今天我们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但回到100年前,故宫博物院的开放是意义非凡的,让我们更觉得今天作为博物馆人的使命和担当。”

从古物陈列所开办,到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焕发新颜。抗战烽火中,文物南迁,身涉万险,魂系一线。文物归国有、故宫为全民的理念,于风云变幻中愈发坚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管理下的故宫,于百废待兴时再度出发。文物北返、古建修缮、开放展览,步步维艰而步步铿锵。一座王朝旧宫殿,由此重获新生;一座崭新博物院,阔步走入人民的时代。

百年传承

午门正殿展厅以“百年传承”为主题,分为“国宝汇流”“古物重光”“殿宇生辉”三个部分,以文物回购、拨交和捐献的视角讲述故宫博物院藏品体系建构历史,展现故宫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书画临摹复制和文物修复的技艺展示,全面呈现文物保护的技艺传承,通过宁寿宫和养心殿内檐装修、太和殿大修、故宫及北京中轴线申遗,展现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创新实践。

展厅中,观众心心念念的《清明上河图》《伯远帖》《上阳台帖》《五牛图》等“明星”展品,一一呈现。

在《伯远帖》展柜前,观众驻足端详。

《伯远帖》是东晋王珣写的一通信札,行书瘦劲古秀,用笔削劲挺拔。结体疏而宽,个别处相当严密,正可谓“宽可跑马,密不通风”,如“胜”“实”“群”等字的艺术风格,在王羲之父子帖中有诸多相似之处,属“二王”书法体系正脉,是传世晋人法书墨迹中唯一留有名款的真迹,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

此卷曾著录于宋赵佶《宣和书谱》、明顾复《平生壮观》、清安岐《墨缘汇观》、清乾隆内府《石渠宝笈》等,清末民初时散佚出宫。1951年国家拨款从香港购回,后拨交故宫博物院。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耳熟能详,象征着音乐的共鸣和深厚的友谊,展厅中,元代王振朋的绢本《伯牙鼓琴图卷》描绘的便是伯牙、子期以琴相知的故事,人物采用白描技法,中幅施以淡墨,用笔劲健,造型生动,犹存唐宋遗风。坐石略施皴染,高几、香炉、如意、书卷等物刻画细腻。整幅作品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是元代人物画中的精品。

“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重要展览之一,此次展览汇集了众多重要展品,特别是《清明上河图》的展出,吸引众多观众前来一睹其真容。”故宫博物院开放管理处处长房小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提示大家,参观前请在故宫博物院官方小程序进行展览实名预约,并希望大家自觉遵守展览期间的管理措施,维护良好的参观秩序。

轮换展陈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方式。古书画文物质地脆弱,展卷平铺一月,“肌肉拉伸”已经接近极限,撤下后还需要很长时间“休养”。为了保护文化瑰宝,王珣书《伯远帖》、黄庭坚书《诸上座帖卷》、王振朋绘《伯牙鼓琴图卷》等展出至10月14日,李白(传)书《上阳台帖卷》、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等将在10月15日至29日展出。

万千气象

午门东雁翅楼展厅以“万千气象”为主题,用“文明赓续”“华章共谱”“太和充满”三个部分,系统展现故宫博物院在立足时代发展要求,深入发掘阐释故宫承载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及其时代价值,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文化功能。

进入展厅,青玉兽面纹璧、青铜莲鹤方壶、金瓯永固杯三件重要文物依次排列在展厅的主展线上。“这三件位置醒目的重要展品,主要是为了突出‘和’的理念。”徐婉玲介绍。

青玉兽面纹璧,玉色青绿,有大面积黄色斑。纹饰分为三区,以三道弦纹相隔。内区和外区为四组环绕交错的夔龙纹。中区满饰卧蚕纹,两面纹饰相同。玉璧外圈一周阴刻篆体乾隆御制诗。

春秋时期的青铜莲鹤方壶,形体巨大,双层镂雕莲瓣盖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壶身两侧为镂空双龙耳。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腹部四角各铸一飞龙,圈足下以两只伏虎承器。

金瓯永固杯以八成金制成,直口、夔龙耳、象首式三足,杯身錾刻缠枝宝相花,镶嵌红、蓝宝石及珍珠为花蕊。金杯口沿一面錾刻篆书“金瓯永固”,另一面錾刻篆书“乾隆年制”。金瓯永固杯不仅是清宫元旦开笔的御用之器,更成为政权稳固、风调雨顺、国运昌盛的象征。

银鎏金錾花花鸟纹葵式碗、金錾云龙纹执壶、银镀金浑仪、粉彩九桃结树图天球瓶等文物也很值得仔细观赏。

从“一脉文渊”到“百年传承”,再到“万千气象”,展览不仅绘就了故宫博物院历经风雨、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壮阔百年,凝结在文物中的民族智慧也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纽带。

据介绍,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全面推进“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博物馆各项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百年既往,赓续文脉。

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开放服务、运营管理、对外交流合作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故宫作为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凸显。作为全球文明倡议的忠实践行者,故宫博物院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一个古老而年轻、充满生机活力的故宫博物院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国家文物局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