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这条贯穿京津冀的“母亲河”,其上游的洋河支流如一条隐秘的血脉,将内蒙古高原的生态脉动与下游平原的民生福祉紧紧相连。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西洋河、南洋河、东洋河从苏木山的林海、双台山的山涧中奔涌而出,一路向南汇入永定河干流。

如今,这片曾经的水源输出地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路径,书写着“因河而兴”的新篇章——从源头守护到产业升级,从文化传承到民生改善,永定河上游的清流正为这片土地注入持久的发展动能。

林海护源

站在苏木山冰凌沟的青石上,听着泉水击石的叮咚声,很难想象这座绿意盎然的山峦曾是“黄沙遮天日”的荒山。

苏木山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蒙语意为“箭山”,古名雁门山、蟠羊山,是内蒙古中西部最大的人工林场。林区内,落叶松与云杉层层叠叠,腐殖质厚达半米的林下,雨水经树冠截留、土壤渗透,最终以涓涓细流的形式汇入河道,成为永定河上游最稳定的水源之一。

“苏木山的每一滴水都连着下游的永定河。”林场场长张锋指着林区地图说,这片20.5万亩的林场,森林覆盖率达74.8%。

“后河(东洋河上游)的水,一半来自双台山的山泉,一半来自桃花岭的雨水。”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院智库专家张志华蹲在溪边,掬起一捧水说,“这里的水清澈甘甜,水量丰沛,对永定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守护这汪清水,当地村民植树造林,让荒山披绿。不仅改善了水源质量,还促使当地形成了区域小气候。“以前我们这里风沙特别严重,尤其是春夏之交,风沙遮天蔽日。到了雨季,洪水泛滥也是常事,颗粒无收。”十五号村党支部书记赵成元回忆说。

绿树成荫,水清岸绿。当地村民又自发组成了“护河队”,每周带着垃圾袋、铁锹沿东洋河巡查,清理杂物、加固堤岸。

长城与溪流,在这片土地上达成了跨越时空的“守护约定”。“古代修长城是为了守土,现在护河道是为了护民。”张志华站在长城遗址上说,明代戍边将士曾在此汲水屯粮,如今的村民则用现代技术守护水源。

因河而兴

从双台山出发向东行1小时,察尔湖的碧波突然出现在草原尽头,这片高原淡水湖被大青山余脉环抱,湖面开阔如镜,岸边牧草丰美,白天鹅、灰鹤不时掠过——这里是永定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典范,也是兴和县“因河而兴”的缩影。

察尔湖为高原淡水湖,属永定河上游,大青山余脉环绕,湖域内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多样生态系统类型。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两级党委、政府系统推进察尔湖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走出了“三大理念”守生态、“三篇文章”兴产业、“四条渠道”促增收的绿富同兴之路,成功获评首批国家级生态农场。

察尔湖水库内,渔民捕获的水库鱼新鲜肥美。摄/崔家宁

如今“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察尔湖,界内水库水面面积484.36公顷、周边绿化面积达到7.2万亩,周边植被覆盖度59.4%。随着湿地保护率达到76.1%,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成为黑鹳、白琵鹭、天鹅、鸿雁、大雁、野鸭等候鸟迁徙的“驿站”。每年春秋两季,30多种候鸟在此停歇。

察尔湖的另一重身份是友谊水库,承担着防洪、供水的重任。“水库总库容1.16亿立方米,既能拦蓄上游洪水,又能为下游补水。”兴和县水利局工作人员高琪站在坝体上介绍,2023年永定河生态补水期间,水库向下游放水1200万立方米,保障了河道全线贯通。“汛期我们腾出库容防洪水,枯水期就放水保生态,这水库就像永定河的‘调节器’。”

不仅是察尔湖,曾经偏安一隅的涝利海,如今也“摇身一变”,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走进坐落于涝利海的民宿区,一幅悠然闲适的画面便撞入眼帘:游客们正围坐在一起,手中捧着热气腾腾的奶茶,热烈地分享着旅途中的奇闻轶事。景区内,骑马、垂钓、草原越野等项目,吸引了大批京津冀地区的游客纷至沓来。

从苏木山的林海到双台山的溪流,从察尔湖的碧波到村民脸上的笑容,永定河上游的“因河而兴”,不是轰轰烈烈的开发,而是细水长流的守护——守护一汪清水,守护一片林海,守护一份文化,最终让源头的清流不仅滋养下游,更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这条流淌千年的河,正在内蒙古高原的起点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