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奇天成,蕴华载道。近日,周大福珠宝集团筹办的翡翠文化主题论坛在北京启幕。论坛从历史脉络、专业根基、文化工艺与当代设计四大核心维度出发,系统梳理了翡翠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发展路径。
论坛由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世界珠宝联合会(CIBJO)/GAHK翡翠工作小组成员黄绍基主持。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丘志力、珠宝国检集团技术研发部(标准化部)主任苏隽、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红、周大福珠宝集团高级珠宝创意总监刘孝鹏,分别从历史、鉴定、工艺、设计等多元视角,深度解读翡翠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从左至右依次为:黄绍基、丘志力、苏隽、张红、刘孝鹏
丘志力以“翡翠的文化溯源与历史地位”为核心议题,回溯全球翡翠文化的发展脉络。他表示,翡翠文化并非中国独有,在欧洲、中美洲、亚洲的日本均有历史踪迹,但唯独在中国,翡翠传承了华夏玉的文化属性,拥有深厚的文化认同。翡翠,通过承载“君子比德于玉”的内涵,超越普通珠宝的范畴,成为深植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文化符号。
周大福高级珠宝和美东方系列“莲华清韵”翡翠手链
统一的行业标准,是翡翠突破地域认知局限、迈向国际市场的关键支撑。论坛现场,珠宝国检集团技术研发部(标准化部)主任苏隽围绕翡翠“从基础认知到标准落地”的核心议题,拆解行业发展关键路径。在标准共建层面,苏隽特别分享了CIBJO 2024年代表大会翡翠论坛的重磅成果——首次倡议以“Feicui”作为翡翠的国际标准名称。这一举措不仅为翡翠的国际认知统一口径,更将为其文化全球传播与传承奠定重要基础。
论坛的文化工艺篇章特别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红围绕翡翠技艺展开讨论,并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与匠人初心。张红分享,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翡翠雕刻技艺,魅力不只在“巧夺天工”的手艺本身,更在“以器载道”的深层文化表达。如新中国翡翠工艺的巅峰之作“四大翡翠国宝”,这组诞生于“86工程”的珍品,由60余位专家与工艺大师联袂匠心打造,原料总重超800公斤,囊括“群芳揽盛”“含香聚瑞”“岱岳奇观”“四海腾歌”四件经典作品,现已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翡翠工艺水准与文化底蕴的重要名片。
周大福高级珠宝创意总监刘孝鹏从“当代设计”视角出发,分享了翡翠在国际珠宝舞台上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进阶之道。他认为中西方对翡翠的设计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以周大福全新高级珠宝系列和美东方的“天圆地方”作品为例,与钻石等宝石相比,翡翠的设计更需兼顾天然色带分布与文化内涵传递,方能凸显其独特价值。
周大福高级珠宝和美东方系列 “天圆地方”翡翠作品
论坛尾声,四位嘉宾围绕翡翠行业的未来展开分享,他们都认为翡翠是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重要载体之一。黄绍基更进一步表示,品牌将始终坚守“用珠宝让世界看到中国之美”的初心,持续推动翡翠携东方灵韵登上世界舞台,助力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视野下绽放独特光彩。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