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研究院主办的“出版高质量发展赋能培训班(第二期)”于10月13日至16日在中关村校区举办。10月13日,培训班第一讲如期举行,特别邀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就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盘点及展望作专题讲座。
本次授课以“数字出版发展新形势、新挑战、新作为”为主题,紧密结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剖析数字出版的产业格局、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帮助学员系统把握数字出版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数字出版:文化新业态的增长引擎
王飚指出,数字出版是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出版流程所催生的新型出版形态,具有内容生产及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多样化、传播渠道网络化等显著特征,已经成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数字经济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产业收入持续扩大,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不断攀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逐年提高。与此同时,主题出版加快向数字平台延伸,通过电子书、有声读物、数据库等多种形态,显著提升了传播力与影响力,助推主流价值精准触达广大受众。
向“上”提质而兴,网络文艺成为增长新动能。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网络文学营收规模达到495.5亿元,同比增长29.37%;用户规模达6.38亿,同比增长16%。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文艺被首次纳入国家级精神文明建设表彰体系,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有三部网络文学作品成功入选。
“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游戏、动漫等新兴出版形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王飚指出。
智能技术:人工智能重塑出版生态
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变革出版业传统流程与组织结构,成为推动行业深层次变革的关键力量。“人工智能在出版业的应用将进入加速期。”王飚指出,垂直出版领域的AI模型训练,以及面向编辑加工、审核校对、知识提取、语义检索等出版场景的智能体开发,将成为未来出版基础建设的重点方向。
“这将重新定义出版业的全产业链,推进出版业务模式的系统重构。”他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技术环境,出版单位必须强化智能化基础能力,构建具备持续迭代能力的数字出版体系,推动传统出版向“数据驱动+智能支撑”的新模式转型。
在技术赋能内容供给方面,一些出版机构已走在前列。如江苏人民出版社依托主题图书资源,开发“读懂中国——海外中国研究有声课程”“学习党的二十大主题有声书”等数字专辑,在喜马拉雅等平台的总播放量累计超过8000万次,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市场传播的双向突破。
面对挑战:守正创新是出版破局之道
在课程中,王飚也指出,数字出版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内容生产与传播渠道更加多元,亟需加强内容监管与编辑规范,确保内容导向正确、传播安全可控;另一方面,技术更迭带来的流程变革、管理重构和运营模式创新,也对出版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出版单位需主动作为,在内容创优、技术融合、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推动出版业实现更高层次的深度融合发展。
展望未来,数字出版将在国家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持续释放发展潜能。以融合创新、智能驱动为核心路径,数字出版将在内容策划、品牌建设、平台服务、产业协同等多个维度实现系统跃升。
王飚表示,出版单位应抓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带来的窗口机遇,围绕核心竞争力建设发力,推出一批具有思想高度、艺术水准和技术深度的数字出版精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文化出版品牌。(文/刘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