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一晚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是非常繁忙,商户忙着分拣蔬果,司机忙着装卸货物,批发商忙着采购商品……忙碌的人流中,近来出现了一群意想不到的访客——一群背着包、拿着手机的年轻人,他们每天清晨或傍晚,在商贩上货或准备收摊时,在废弃的菜堆中寻找商贩不要的蔬果,拍摄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免费捡菜”的热潮。然而,这种举动不仅扰乱了市场正常经营秩序,也让商户烦恼不已。
现场
年轻人兴起捡菜热

清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里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运送蔬菜、水果的大货车驶入市场。通道中央,商户忙着从货车上卸货,品相好的蔬菜被重新分拣打包,不好的则堆在一旁等待清理。
此时,不少手提袋子的人,正在翻捡被商户丢弃的蔬果。一名穿着精致的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手里提着一把芹菜、几个青椒,游走在一个个摊位旁,不时低头观察摊位周边的剩菜堆。走到一处辣椒摊位旁,她看到角落里被遗弃的红辣椒,便蹲下身翻捡,从一堆蔫了的辣椒中,翻捡出品相相对较好的辣椒,没多久就装满了一袋。她欣喜地拿出手机,拍摄起自己的“成果”:“看!今天捡到了这么多辣椒,回家做辣酱肯定很好吃!”
市民张女士是今年8月底开始记录“捡菜”生活的。她家离新发地市场近,每天她都会早起一会儿,上班前来市场转转。“我也是看到网上捡菜视频很火后,才跟风来捡菜的。一开始还不太好意思,会戴上口罩、帽子,全副武装的生怕遇上熟人。后来我发现,捡菜确实挺有乐趣,胆子也大了,不再戴口罩了。我一般每天只捡一餐所需的食材,既不会造成浪费,也能保证视频每日更新。”张女士拍摄了捡菜的照片和视频,并分享到社交媒体上。“今天捡到了非常新鲜的茄子”“今天竟然捡到一大把香菜”“今天用捡来的菜做减脂餐……”因为捡菜,张女士近期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近2万粉丝。
像张女士一样,不少捡菜的人都是跟风找乐趣,还有年轻人把捡菜当作一种游戏,每天在社交平台“晒战果”。今年8月以来,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大量年轻人到菜市场捡菜的视频,一些博主将该行为戏称为城市的“寻宝”或“打野”。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搜索“新发地捡菜”,会看到不少人发布过“捡菜攻略”,市场的位置和捡拾时间都有清晰标注。有不少年轻人都加入了这股风潮,他们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捡菜”经历。甚至有人从东城驱车三四十分钟赶到丰台,有些人即便所花停车费和油费远超所捡菜品的价值,也在所不惜。
探因
流量助推跟风捡菜

年轻人涌入批发市场“捡菜”,并不是单纯图便宜。不少受访者表示,捡菜给他们带来了类似“挖宝”的乐趣。“不仅省钱,成功捡漏带来的成就感,是一种独特的消费乐趣。”上班族小李说。在她看来,捡菜不再是过去一些老人为了省钱的被迫选择,而是当代年轻人在都市生活中,主动构建的一种更接地气、也更有趣味性的生活方式。“我认为这代表了节俭,捡菜不再是丢面子的事,而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生活方式。”小李说。
在捡菜的年轻人中,有不少人是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对新奇、反差感强的生活体验充满兴趣。新发地作为一个充满市井气息和视觉冲击力的空间,巨型货车、堆积如山的货物、喧闹的交易场景,与富丽堂皇的购物中心形成强烈反差,对他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这种“烟火气”非常适合拍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或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容易获得更高关注。
00后博主“琪琪”便是在“捡菜”潮流中第一次接触新发地批发市场的。“我拍了很多期视频,比如‘教你如何在批发市场0元购’‘新发地捡菜攻略’‘捡菜开盲盒’等,最高的一条视频浏览量已经有600万人次。我觉得,对于很多伴随着‘盒马鲜生’和‘美团买菜’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捡菜是一种新奇而真实的生活体验,比普通的餐厅打卡更具新意和实用价值,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每次有关捡菜的视频一发布,评论区都充满了‘求攻略’‘下次一起去’的互动,特能引发大家的共鸣。”琪琪高兴地说。
在部分年轻人热衷捡菜的同时,市场里的商户态度不一,不少商户非常反感这种捡菜行为。在一处花菜摊位前,商户看到有个年轻人在摊位周边逡巡,连忙警惕地大声询问:“你要买什么?”看着年轻人离开后,这位商户表示,有些人眼生,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来捡菜的。“有些人不懂事,一不留神,好菜就被顺走了。一些菜我们虽然暂时放在一边,但还有可能低价处理掉,被捡走了真的很影响我们的经营。”
有人将捡菜视为“打野挖宝”找乐趣,也有人将其当作“生意”,以拍视频为主要目的,进而给许多商户带来了困扰。“好多人拿着手机拍来拍去,甚至现场直播,我们都被迫上镜了。有些人甚至会故意买品相不好的菜,放在地上再假装捡起来,说是拍摄需要。”一位商户吐槽道。
观点
别把节俭当成流量工具
“捡菜的现象其实一直都有,以前都是以老年人为主。今年下半年,全国各地的市场都出现了一些年轻人捡菜的现象。他们深更半夜开着车到市场捡菜,拍视频后发在社交平台,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北京新发地市场信息统计部副部长吴松旭表示,捡菜本身无可厚非,勤俭节约的理念也值得提倡,但开着车专程来翻捡,甚至把市场当作免费超市,让捡菜这件事变了味。
“有商户曾经吐槽过,每天晚上来七八拨人,一眼没看住,好菜就被顺走了,这不是捡菜而是顺手牵羊。市场现在还没有禁止捡菜的规定,但不禁止不等于鼓励,特别是那些拿着手机来炒作、博流量的博主们,不应该把节俭的美德变成蹭流量的生意。”吴松旭介绍,现在天气渐冷,蔬菜越来越耐储存,商户们根本舍不得扔菜,就算扔掉零星品相不好的菜叶,市场保洁人员也会及时清理掉。很多来捡菜的人,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不值得盲目跟风。
“最关键的是安全问题。新发地市场24小时运转,半夜更是货车穿梭的高峰期,光线差、车流密,之前就发生过捡菜人被剐蹭的事故。为了几棵菜冒生命危险,真的值得吗?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秩序和安全更重要。真心劝大家理性看待捡菜,不要盲目跟风,更拒绝连捡带拿,应该尊重商户的辛苦,同时注意自身安全。”吴松旭提醒道。
记者注意到,批发市场内人车混行,大货车、板车、三轮车往来频繁,鸣笛声不绝于耳。部分大型货车视野盲区大,不少人在装卸货的大车周边捡菜,甚至探身到车轮底下捡散落的菜叶,全然不顾自身危险。
提醒
捡菜行为暗藏法律风险

商户丢弃的果蔬,大多是有质量问题的,比如出现了腐烂、霉斑等。在市场随意捡菜拿回家后食用,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应该由谁来负责呢?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彭艳军律师表示,这种情况下捡拾者应自担风险。“捡拾者明知食品质量有问题仍捡拾、食用,属于自甘风险。依据《民法典》第1176条,需要自行承担后果。”
“捡菜”现象火了之后,部分网络博主为了蹭流量,以捡菜为素材进行直播,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珍惜蔬果,有人捡回家后或拍完视频就把蔬果扔了,有人甚至故意买品相不好的蔬果,假装是自己捡到的。彭艳军律师表示,网络博主不应该虚构捡菜过程,这种制造噱头的摆拍行为,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或传播不良信息,需承担民事或行政责任。“若直播内容误导观众,让人误以为‘捡菜可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生活’,可能涉及虚假宣传。平台未履行审核义务的,依据《电子商务法》第五条将承担连带责任。捡菜摆拍后又将食物丢弃的行为,则属于违反社会公德的情形。若摆拍可能贬损商户形象,比如暗示市场卫生差,可能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需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责任。”彭律师说。
彭艳军提醒,针对菜市场捡菜的现象,商户、市场方可设置“废弃食品禁止捡拾”的标识,定期清理变质食品并记录,以维护市场正常经营秩序。对于捡菜的普通市民来说,捡菜时应该确认捡拾物为商户明确放弃的物品,避免集中翻捡干扰市场秩序,食用前应充分检查食品质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