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两年多的歌手李玟,竟因运营商二次放号被新机主轻易登上了个人账号,此事迅速引发热议,大量网友分享类似遭遇。二次放号引发公众对于个人隐私安全的关注,背后透射出数字资产管理安全的漏洞。

图源:视觉中国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三大运营商可选手机号基本均为二次放号,且运营商无权限跨平台解绑旧关联。律师对此指出,用户销号时对账号解绑负首要义务,但运营商与平台也需承担相应的安全保障与提示责任。

问题:二次放号引发麻烦不少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音乐时,通过验证码自动登录了歌手李玟的账号,并看到粉丝发来的怀念讯息等大量私信内容。对此,网易云音乐客服表示,经核查,问题原因是团队为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所致,已第一时间联系新号主进行了相应处理。

这一事件很快激起大量网友共鸣,不少人分享自己遭遇“二次放号”的困扰:有人新号注册网易云、知乎时直接登入他人账号;有人长期收到属于前用户的催债电话,甚至被银行追问还款长达两三年;还有人能看到前用户的京东收货地址;更有用户因前用户未解绑支付关联,被新机主通过哈啰单车消费,扣走自己支付宝账户的钱。

事件发酵后,网友普遍担忧隐私安全,平台的账号安全机制、运营商的号码回收流程,均被质疑存在漏洞。

记者了解到,二次放号是国际通行做法——因手机号属于稀缺资源,老用户停用或弃用后,运营商会将号码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后重新投放市场。但“旧号不清、新号不新”的问题,常给用户带来麻烦,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去年10月,广州伍女士因注销手机号时未解绑App,该号码二次放号后,新机主登录其百度网盘获取隐私照片和通讯录,并通过微信、电话多次骚扰,伍女士最终选择报警;2022年,湖南康先生发现每月被扣除40元名片业务费,经查是运营商二次放号前未清退前用户绑定的增值业务,法院判定运营商存在过错,需退回费用;北京海淀法院也曾审理过类似案件,罗女士2016年更换手机号未修改百度网盘绑定,2019年号码二次放号后,网盘资料被新用户清空,因法院认定罗女士未对账号尽到审慎保管义务,最终未支持其对百度侵权的主张。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每个人手机号绑定的程序应用、注册网址多达十几个,当用户注销手机号码后,一些不常用的平台、APP忘记注销解绑也是常有之事。因为运营商无权一键清除之前用户所绑定的各类程序应用,下任号码主很有可能利用手机验证码方式登录相关平台应用,上任号码主的个人信息就相当于在“裸奔”,埋下风险安全隐患。

调查:运营商无权限解绑第三方业务

在朝阳区的一家联通营业厅,记者咨询选号时,业务员明确表示,目前能选的号码全部为二次放号,“已经有几年没出过新号段了,三大运营商都是如此。”记者随后向中国移动及中国电信客服咨询,均得到相同答复:目前可选号码均为二次放号号码,没有新号段可供选择。

旧号码回收后,隔多久会被二次放出?朝阳区一家移动营业厅业务员称,“间隔时间不固定,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以上,还有间隔几年的”,但消费者选号时,无法查询该号码的二次放号间隔。

针对二次放号可能带来的问题,三大运营商客服均表示,手机号码经“冷却期”后二次投放市场,是依据国家规定,资源循环利用。投放前,运营商仅能解绑号码关联的内部业务(如套餐、积分、扣费业务等),但无权限跨平台解绑第三方业务。

中国移动客服人员还特别提醒,如果准备更换号码,需走正规注销流程,注销前需要用户主动解绑、更换各类应用绑定的手机号;如果是“欠费销户”,可能会因欠费影响个人征信。

记者随后又咨询了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工商银行、广发银行等机构客服。对方均表示,若用户销号前未解绑账户或变更手机号,二次放号后的新用户更换设备首次登录时,很难仅凭“手机号+验证码”登入前用户账号,还要经过账户密码、身份信息、人脸识别等更高等级验证。“但是,风险仍然存在,建议持卡人尽快联系银行变更电话号码。”银行客服提醒。

实测:“一证通查”可辅助解绑

工信部于2022年推出“一证通查”服务。

记者了解到,工信部于2022年推出“一证通查”服务,可帮助手机用户查询本人名下手机号绑定的互联网账号。截至目前,该服务已接入微信、淘宝、支付宝、百度、抖音等25个主流App。用户可通过“工信微报”公众号“一证通查”业务进行操作,三大运营商官方App上也有相应入口。

目前可供查询的App。

记者实测发现,在“一证通查”页面点击“互联网账号查询”,输入手机号、身份证号及6位验证码后,很快便收到一条短信,清晰列出了记者手机号注册过的互联网平台及账号数量。

在“一证通查”操作页面还设有“点击查询解绑与投诉”选项,点击后可按指引跳转浏览器对相关平台账号进行解绑操作。不过,目前尚不支持“一键解绑”,只能逐个手动操作。

三大运营商客服人员也不约而同向记者推荐了这一查询渠道,并表示,无论是准备注销手机号的老用户,还是刚刚获得二次放号的新用户,均可通过此渠道查询并解绑绑定的互联网平台。

不过,客服人员也提醒记者,该服务尚无法覆盖所有App,尤其是网银账号,仍需要用户自行联系银行处理。账号解绑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因账号欠费等问题无法解绑,则需要用户自行联系第三方平台进行处理。

释疑:信息泄露谁担责?用户负首要义务 运营商需尽责

很多网友关心,旧号注销、二次放号过程中可能引发个人信息泄露、隐私侵权以及财产损失,如果造成损害的,责任应由谁来承担?

对此,北京广衡律师事务所主任赵三平律师明确表示,注销手机号时解除账户绑定的首要义务在于用户自身,“手机号是用户在数字世界的‘钥匙’,停用前,用户有责任将各类App、银行账户、社交平台解除绑定。”他指出,这在民法典中体现为对自身个人信息与虚拟财产的审慎管理义务,若因用户自身疏忽未解绑导致后续隐私泄露或财产损失,维权时可能需要自行承担部分责任;若涉及逝者手机号,该解绑义务则由其合法继承人承担。

从运营商角度,赵三平认为,作为号码资源的分配者,运营商在回收和重新发放号码前,有义务通过技术手段最大程度切断号码与前任用户的关联。若因未尽责清理而引发安全问题,运营商可能因为未尽到信息安全保障义务,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北京京臻律师事务所律师冯荣芝也认为,二次放号过程中,运营商虽不负有确保号码完全“洁净”的绝对责任,但需履行合理注意义务,包括回收号码时进行基本清理、向新老用户提示风险等,否则可能因未尽责而承担相应过错责任。冯荣芝强调,若二次放号导致新用户遭受追债、欠费等骚扰,虽无明确法律强制要求运营商必须提供换号服务,但其仍有义务采取合理措施协助解决问题。

网络平台的责任同样不可忽视。冯荣芝指出,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平台作为信息处理者,应设置便捷的解绑机制并及时响应用户状态变更。若因机制缺失或响应迟缓造成损失,平台可能面临民事赔偿和行政处罚。

在赵三平看来,如果平台仅凭一个已经更换了机主的手机号和验证码,就允许新用户完全访问前任用户的全部账号内容,包括隐私、数据等,则说明该平台账号的安全认证机制存在明显缺陷。“若平台未能‘采取必要措施’——如引入二次密码验证、生物识别或风险模型识别异常登录来防止个人信息被未经授权访问,很可能被认定为未履行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规定了,如果因平台或运营商过错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权益受损的用户有权主张损害赔偿。“这确立了 ‘过错推定’原则 ,即由信息处理者(平台/运营商)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就要承担责任,极大减轻了用户的举证负担。”赵三平说。

破局:立法细化权责  建立号码回收联动机制

“二次放号问题触及了数字时代下虚拟财产继承、隐私权保护以及合同权益衔接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是技术和社会发展跑在法律法规细化之前的典型体现。”在赵三平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户、运营商、平台和立法者共同努力:用户需提升数字资产管理意识;运营商和平台需承担起社会责任、落实法律义务;在立法和监管层面,则期待出台更细致的司法解释或行政法规,为数字时代的权利保护提供更清晰的指引。

冯荣芝建议:运营商在用户销号、选号时,应主动提醒解绑相关账号、告知号码是否为二次放号,履行充分的提示义务;技术层面,监管部门、运营商与平台,应共同研究建立号码回收联动机制,在号码重新上市前,尽可能清除其在主流平台上的残留绑定,提供“清洁”度更高的号码。此外,互联网平台需优化账号服务,包括简化解绑与注销流程;当检测到同一手机号跨设备登录时,应触发更严格的身份验证,而非仅依赖短信验证码。

对手机用户而言,冯荣芝建议:销户前务必逐一解绑银行账户、支付宝、微信及重要社交、娱乐App;新号到手后,可通过登录常用应用排查未知账号残留;若遇骚扰,需明确告知对方“号码已易主”并留存录音、截图等证据,受到持续侵扰时可向运营商投诉、监管部门举报,必要时依据民法典提起诉讼。

监管部门的角色尤为关键。江苏省消保委提出,希望“一证通查”继续扩大可查询的互联网企业范围,便于消费者一键清楚知晓。冯荣芝认为,需推动出台细化规则,明确运营商与平台在二次放号中的责任边界,同时加速探索数字遗产合法继承路径,为公众数字生活筑牢法律保障。“运营商、平台、监管部门、消费者都要担起责任,推动建立一个更加清晰、透明、安全的号码管理体系。”冯荣芝说。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