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年前的第一粒粟米到二里头的青铜礼器,中华文明以五千年未断的传承,书写着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本期《从“最初的中国”看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视频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李新伟以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脉络,展现陶器上的创新基因、古国间的文化交融、协和万邦的政治智慧,揭示“多元一体”的文明密码。
内容详情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基因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形成的时期已经开始孕育,成为最深远的中华文脉,也成为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根本原因。
万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烧制出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陶容器,开始世界最早的对稻米、粟、黍的人工栽培。以突出的创新性,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也为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育着以农为本的重要基因。
为掌握农时,中国先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斗转星移四季变换中,以独特的智慧,思考宇宙运行,万物繁育之奥秘。
距今6000至5000年期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灿烂时期。各地普遍发生跨越式社会发展,形成众多“高于氏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古国”,如满天星斗,各放异彩,凸显多元特色。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各地区在社会普遍发展的同时,相互交流也日趋密切。新涌现的社会上层,为了获取远方的珍稀物品和神圣知识,宣示自己超越本地民众的特殊能力,努力开展远距离交流,形成链接。
这样的交流,使各地区成为共享文化精粹的共同体,即“最初的中国”,正是此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最初雏形,孕育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最初基因。
距今约3800年到3500年,很可能与夏王朝对应的二里头文化,在洛阳盆地勃兴,继续实践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完成了划时代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构建。
以世界文明的视角观察,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如此气魄恢弘、磅礴浩荡,在覆盖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最初的中国”的范围内、以“多元一体”的形式展开。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河流域和中美地区等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形成空间远不及此。
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历程中开辟的独特道路,以及在此历程中孕育的突出特性,是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根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