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筋骨,使得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期《何以“大一统”?中华文明的历史回答》视频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仲华以京杭大运河为例,从历史脉络梳理“大一统”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内容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形成了数千年“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筋骨,使得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商周时期,“大一统”思想渐趋清晰,《诗经》中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历代统治者无不以“大一统”为目标。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我们始终保持着这种“共贯”“一体”的共同体意识,而且以此造福中华民族。京杭大运河就是这种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代表,可以说,大运河不仅是加强国家政治统一、经济联系的纽带,更是在五大水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它,广泛的人员往来、书籍流通、生产技术的推广、艺术和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交流融合等,都变得便利而通畅。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还突出体现在中华文明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种共同体意识是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巩固的,表现为中国悠久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辽阔的疆域是由各民族共同开创和巩固的。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丰富资源和活力源泉。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来看,多地域、多民族的丰富文化资源,为中国历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源和精神动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