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8日,以“打造全球创新创业生态之都”为主题的HICOOL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在北京举行。据介绍,本次峰会迎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顶尖高等院校、权威行业协会及知名产业园区共同组成的超过160人代表团,带来近50个优质创业项目,是香港综合创新生态的一次全面展示,也是京港两地深化科创合作的重要契机。
10月17日,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在“全球科技趋势与创新愿景”论坛中,以《从科研与教育源头构建全流程科技创业文化:香港科技大学的实践与进展》为题展开深度分享,系统阐释香港科技大学(下称港科大)创业生态建设经验:港科大以“五大核心优势”筑牢创新根基,为创业文化培育提供沃土;秉持开放合作的学术氛围与“人才至上”理念,汇聚科研精英、技术能手与创业导师;兼顾基础探索与应用导向科研,搭配先进的研究设施及跨学科平台,形成“前沿设施支撑+跨域协作赋能”的科研创新体系,为技术突破奠定坚实基础。据悉,截至2025年7月,港科大拥有约1900家活跃新创公司,专利利用率达30%,此次港科大2个项目荣获HICOOL 2025全球创业大赛三等奖,并有14个科创项目集中参展并路演。
峰会期间,郑光廷教授做客新华网直播。郑光廷介绍了港科大支持人才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举措。他表示,港科大作为支持创新创业的先行者,将持续通过系列措施全力支持人才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并将带领更多创业项目与团队深化参与HICOOL合作。
新华网:请简要介绍港科大在鼓励优秀人才创业、支持初创企业发展方面的核心做法?
郑光廷:香港科技大学自创校起就致力于支持创新创业,至今已有34年。如果把鼓励学生和老师开展创新创业当做栽培一棵“大树”,这棵“树”开花结果的体现就是诞生独角兽企业。这对“树”的根系扎实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港科大这些年围绕鼓励创新创业一共有几大根系:
第一是创业教育。港科大设立了硕士学位、本科学位,同时还有各种式样的创业类课程,让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在进入学校的时候就有一些概念。
第二是创业竞赛。实作经验是启发创新创业非常重要的一环,港科大举办“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至今有超过1万家企业或团队参与到赛事中来,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第三是知识产权管理。硬科技企业的专利管理非常重要。港科大的专利利用率达到30%,在这方面学校给予了极大的投入来保障高质量、高价值专利的快速申请,从而支持学生或教师用于创办企业。
第四是企业合作。企业能够最直观了解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大型企业。港科大近期跟比亚迪、微众银行等成立联合实验室,依托联合实验室在早期科研阶段把课题交给学校,这样学校的科研人才在从事相关课题研究中能够掌握用哪些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
第五是资金投入。社会上资金虽然多,但由于投给早期企业的回收风险较高,初创企业在技术成果刚走出学校的2-4年间较难募集到社会来源资金。基于此,港科大成立了自己的资金用于支持初创企业发展,我们叫“投早、投小、投自己”,帮助他们渡过从早期到初创再到“种子”的艰难阶段。
第六是校友资源联动。港科大有自己的商学院,开设工商管理相关课程(EMBA及MBA)。港科大校友和创业团队还成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俱乐部,帮助有需求的创业人才来对接资源。
建校三十多年以来,学校汇聚这些资源对创新创业提供全力的支持,帮助人才和企业更好的壮大及发展。
新华网:港科大始终坚持基础科研与成果转化并重,这背后是如何平衡“基础研究的长期探索性”与“成果转化的短期实效性”的?在学校的资源分配(如科研经费、人力投入)、考核评价体系中,有哪些具体设计?
郑光廷:在整个社会层面,大学是做基础科研的主要阵地,这是我们的初心。要通过基础科研做出世界顶尖的技术成果,更好赋能科技与经济发展。但基础科研不能停留在技术,所以学校有这个任务要把它推到社会上去。
我认为基础科研尤其是好奇心驱动的科研一定要适当保护。学校应当营造一个氛围,让做基础科研的人一直有动力将技术成果推到社会上去,这并不能完全依赖学校领导层来规划,而是依托文化、制度、奖励等引导高校教授和人才投入到其中。
我很自豪港科大创始的先锋们通过早先的制度设计让做基础科研的人能够得到重视。我们有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他们通过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也让学校得到重视,这样的动态平衡事实上是一步一步自然发生的,因而学校如今在对支持创业的资源投入上也更加容易落地。总而言之,只要想把科研做向应用端、做到引领及卓越,学校一定会全力倾注资源给予支持。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