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我的名字来自《论语·雍也篇》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年级小学生一番小声的发言后,王倩老师笑着评价:“我听出来了,你的确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同学们,他是吗?”随着全班整齐喊出的一声“是”,老师和刚刚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心地笑了。
近日,“大思政”引领下北京市中小学课程整体育人暨五一小学“幸福成长”课程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这组有趣的对话,就发生在研讨会的课堂观摩环节。在随后的主题论坛和分项论坛环节,教育系统代表与科研专家400余人齐聚一堂,共研课程创新,共话育人使命。
“我们的课程名挺有意思:《名字里的传统文化密码——探寻名字中的故事与传承》。这节课堂也是五一小学《鸿蒙养正》教学内容的一个侧影。”来自该校的王倩老师告诉记者,该体系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讲解礼仪文化、建筑美学、戏剧魅力等内容,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质、涵养社会公德、厚植爱国情怀。
跨学科的课堂,正是将“大思政”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的典型路径。“教育改革应在理念中生根,在实践中见效。”海淀区教育工委副书记吴谨在主题论坛致辞中指出:“要将‘大思政’理念深度融入课程建设,将国家育人蓝图转化为学校的实践行动。”她强调,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凝聚共识、启迪思路,为课程育人注入持续动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五一的“幸福成长”课程体系,既是对大思政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国家育人蓝图落地校园的鲜活样本。以《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幸福的光彩》为题,五一小学校长闫志玮作成果报告指出:“五一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认可,在正向的期待中形成‘我能行、我能更好’的自信,长成幸福的模样。幸福,不是终点,而是孩子们在成长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力量。”
主会场上,张迪老师执教的《设计校园导览系统》,就鲜明地凸显了五一小学的“幸福成长”教学理念,受到一致好评。几台电脑屏幕前,老师与五年级的孩子们共同思考如何解决校园访客的迷路需求,责任意识、服务精神与共情心理贯穿教学全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用知识帮助他人”的成就感。
同样执教AI启智课程,刘莹老师则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帮助“种子宝宝”回家,让孩子们感受到提升本领的快乐、助人为乐的美好。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拓宽思考的视野、怎么克服眼下的困难……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高效完成了与伙伴间的协作。
“要以‘大思政’为根,贯通育人通道,以情境、任务、角色、问题为核心,实现课程向人的转化,用完整课程培育完整的人。”主题论坛的总结环节,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凯的发言,不仅呼应了展示课程的情境化实践与育人初心,还进一步强化了“大思政”贯通课程育人路径的核心逻辑。
研讨会上,海淀区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宋世云主持了课程沙龙,来自朝阳、房山、海淀等区的教育同仁,共探课程整体育人的创新路径。
此次研讨会既是首都教育系统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生动实践,也是深入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课程整体育人项目》《海淀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项目》的重要行动,以五一小学为样本,展现了北京在课程整体育人领域的系统探索与首善担当。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