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必须说出的真相(寻访)

我们踩着从洞庭湖拖来的夕阳,穿过岳阳的向群巷,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彭竹英奶奶听到我们的脚步声,从摇椅上欠起身,她侄子彭梓芳忙扶着她坐下。

这把摇椅,吱呀吱呀伴了奶奶30多年。奶奶青筋突显的双手,搭在两边的弧形扶手上,身子仰在红皮包裹的靠背上。奶奶96岁了,彭梓芳怕她累着,替她讲述过去的故事。

1938年7月,鬼子打来时,彭竹英一家七口从洞庭南路的家逃到虾子山躲避。飞机嘶吼着丢下炸弹,树木掀翻,泥土飞溅,难闻的气味扑来。不久,家里就有两位亲人发高烧、拉肚子,没过几天就离世了。彭竹英的眼睛也模糊起来,急得又哭又叫。

那年,她只有9岁。

彭梓芳讲到这时,原本仰着的竹英奶奶突然坐直了,嘴角抽动,眼皮上翻。她说话了,说当时虾子山有一种鸟在叫:“磨刀快,快快逃;磨刀快,快快逃。”于是,爹带着她和姐姐彭仁寿,还有彭梓芳的父亲,逃到郭镇。但厄运并没有就此离开。14岁的姐姐彭仁寿打柴到镇上卖,被鬼子看见,一路追进村里。鬼子把村里50多个男女老少喊到一起,说不交出“花姑娘”,就烧掉所有的房子,仁寿只好出来。她先后两次被鬼子带到“慰安所”,备受折磨。最后一次,鬼子在仁寿肚子上捅了一刀,丢到了外边。爹把仁寿背回,借米熬粥,救活了她。为不再遭到鬼子欺负,一家人又逃到洪山头。不久,姐姐参加了抗日组织。

1944年5月,鬼子“扫荡”,村里人都逃了,眼睛失明的彭竹英没逃出村里,被鬼子抓到据点。“鬼子害我时,我手抓脚蹬,他们用硬东西戳我的脚趾,我痛得昏死过去。”大约一个月后,鬼子撤退,附近老百姓发现双脚浮肿的彭竹英,才送她回家。

“千刀万剐的鬼子,弄得我一身病,到解放后,我的病才治好。”奶奶因双目失明,只能做简单的活儿。后来,一个打鱼汉来了家里,与她生活在一起。2005年,老伴离世,她就一人摸索着煮饭、煮面条,活到现在。

奶奶一声叹息。“我常躺在摇椅上想,要是没有这场战争,我的生活该是另一个情形啊。”她还记得9岁时的岳阳古街,从湖里吹来清爽的风,高高的慈氏塔上落满鸥鸟,水天一色,蓝得像布庄里的布。每年农历五月,岳阳楼边的湖里赛龙船,锣鼓喧天,细伢子站在湖边尖叫,为抢头筹的龙船呐喊。

那些她看得见的日子,定格于鬼子扔下毒气弹的瞬间。之后的87个年头,那些受难的日子就像埋在心底的怪物,青面獠牙地挥着大棒,让她窒息。她常做噩梦,心头像压着巨石,喘不过气。丈夫不知发生什么,可她哪敢讲?生活的底色本应是锅盆瓢碗的奏响和儿女的陪伴,每次嗅到丈夫给自己煮鱼汤,说是要她生个胖小子,她的心都战栗着,一片悲凉。直到丈夫离世,她也没给他讲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堪。

是姐姐仁寿向世人透露了她和竹英的秘密。一群志愿者来问竹英奶奶当年的情形,奶奶直接回答:“没有这回事。”姐姐住在不到一公里外的敬老院,姐妹一年见几次。见面时,竹英奶奶责怪姐姐。姐姐说:“勇敢说出来吧,让大家记住这段历史。”

2018年7月,竹英奶奶下定决心,向世人说出压在心头的秘密,一下子感到轻松了许多。她躺在摇椅上冥想,听到两块瓷片的碰撞声,这是她放在蒸锅下面的,通过碰撞声,判断水是否煮沸。这声音诞生于黑暗中的生活,但现在不令她感到沉闷,而像一种歌唱。她重新审视自己,要在余下的日子里活得有意义。她参加过南京的国家公祭日活动,参与过支持韩国幸存“慰安妇”受害者李容洙国际申诉的活动。有位反战的日本年轻人来看奶奶,奶奶拉着他的手说:“我不怪你,只怪你的长辈,他们欠我一个道歉。”这位小伙子一个劲说着:“对不起。”

奶奶喜欢听收音机。以前,奶奶爱听京剧,悠长的声调常拉她回到现实。近些年,她爱听新闻了。通过收音机,她听到洞庭南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新闻,好想睁开眼看看岳阳楼和慈氏塔,湖水是不是与天空一样蓝。

我们告诉奶奶,岳阳楼和慈氏塔经过维修,更坚固了,湖水和天空一样蓝,蓝得让人心醉。

告别奶奶时,她要起身送别,我们赶紧让老人坐下。

月亮悬在慈氏塔上,星斗满天。洞庭南路熙熙攘攘,人们踏着古老的麻石,穿行在烟火气中。走在这条古街上,我仿佛听到了奶奶摇椅的吱呀声,她在唱着:“小鸟坐在空地上,有的唱来有的说……”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来源:人民日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