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层林尽染。京郊沃野,有丰收的香甜,也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平北红色第一村”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红色基因转化为旅游资源,带动绿色农产品销售额创新高;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结合灾后重建打造诗画乡村,成为都市人心驰神往的“心乡”;通州区西集镇耿楼村,濒临失传的乡土文化在“村晚”、短视频、微电影等新传播方式中焕发生机……
变化背后,满是第一书记们奋斗的足迹。2024年1月以来,本市精心选派第七批1050名第一书记接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近两年时间,他们践行初心,把“办公桌”搬进田间地头,和乡亲们一起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打开幸福生活“新图景”,绘就首都和美乡村新画卷。
强根基: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从延庆城区向东南方向行驶30余公里,便来到苍翠怀抱中的沙塘沟村。一进村,“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跃然于眼前。北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是在这片土地诞生的。
“红色资源不仅要保护好,更要活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派驻沙塘沟村第一书记郑珊珊初来时,就被这里的“红色基因”吸引。她从驻村“红色试点村”实际出发,推动建设“学习型红色支部”,在革命遗址现场带头讲党课,让历史“说话”;邀请高校专家讲理论党课,把政策讲活;组织实践党课,让党员在村庄治理一线践行初心。实实在在的举措,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人心齐了,产业发展自然动力十足。郑珊珊和村干部一起借助结对共建、志愿服务、艺术下乡等形式,把红色资源变成了旅游“流量”,带动绿色农产品销售。如今,来村里体验的游客人数较同期大幅增加 ,村集体红色产业增收成效显著。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顺义区 李桥镇安里村,来自市委党校的驻村第一书记阙华锋将支部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规范“三会一课”等5项制度,持续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破解了村里人口少、矛盾多、无活力等难题。他和村干部主动走访村民,通过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精准掌握村民的所思所盼,解决出行、就医等问题300余件。
建强基层党组织,就是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郑珊珊、阙华锋的实践正是全市第一书记抓党建、强根基的生动写照。去年以来,全市第一书记开展党建共建13700余次,发展党员1200余人,培育后备干部1300余人,引育各类人才近3000名,为京郊乡村打造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促发展:激活产业发展“新引擎”
很难想象,曾在“23·7”极端强降雨中遭受重创的水峪嘴村,如今不仅完成重建,还升级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画乡村。特别是一场场落日音乐会,让这座古村落更有人气。
来自市委组织部的驻村第一书记陈闯站在游客中间,脸上洋溢着自豪:“我们要让千年古道‘活’起来,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初到村里,他便发现这里位于京西古道,有丰富的文旅资源,但游客多是“走马观花”,留不下消费。他大胆创新,将现代音乐、沉浸式体验与古道文化相融合,相继推出落日音乐节、古风打卡游、大学生思政研学等新业态。其中,落日音乐节入选北京音乐地图,思政研学游跻身教育部“大思政课”手绘地图,带动周边消费数百万元。
陈闯还创新推出了“云村民”模式,打造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沉浸交互体验+城乡社群共创”的数字原生村庄,吸引1.2万名“云村民”在线助力村庄发展,成功招引32名“云村民”到村创业,打通了青年入乡的新链条。
像陈闯一样,以新模式激活了产业发展“新引擎”的第一书记不在少数。北京北投置业有限公司派驻房山区张坊镇瓦沟村第一书记惠晓斐和30多位第一书记成立致富先锋队,把手机当成新“农具”,把视频直播当成新“农活”,卖力为优质农副产品吆喝,让丰收变成增收。市气象局派驻平谷区镇罗营镇清水湖村第一书记张茜,借助科技手段,为本地生产的“小蜜梨”开具“气候品质身份证”,显著提升了“小蜜梨”的品牌形象和市场附加值,果品售价提高了20%以上。
立足实际打开乡村产业振兴“新可能”,让丰收更加可持续,第一书记们一步一个脚印,为乡村产业兴旺出谋划策、添砖加瓦。2024年以来,全市第一书记帮助招商引资近6亿元,发展特色产业项目950个,销售农产品600多万公斤。
惠民生: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
“咱们高跷队又‘活’起来了!”在耿楼村,村民们兴奋地传递着这个好消息。这离不开来自市委办公厅的驻村第一书记潘煜涵的努力。
刚到耿楼村时,潘煜涵发现这里紧邻北运河畔,地理位置优越,但缺乏活力。直观的体现是,村里的百年高跷队,因后继无人濒临失传。“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不能让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上断档。”潘煜涵下定决心要重建高跷队。
她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和“五老”工作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在为民服务中,村党组织逐渐形成了“能为”“敢为”的正向循环,激发出村民深度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在她的组织和策划下,“耿楼村晚”新鲜出炉,村民登上舞台展现乡愁乡韵;村民自己出演的《请回答,耿楼村晚》等微电影,让运河畔的乡村故事传播得更远。“看到家乡这么红火,我打心眼里高兴 。”在外打工的村民在直播里动情留言。
紧接着,村里的合唱队、舞蹈队组建了起来,党群服务中心越发热闹,中秋、国庆“耿楼村晚”好戏连台。一系列举措,让往日沉寂的乡村重焕活力,也让村民更有归属感。
从激活乡村文化到完善村规民约,从改善人居环境到深化法治文明,第一书记们 多措并举, 绘就和谐有序的乡村“新图景”。近两年来, 全市第一书记坚持把强治理、促文明作为重要职责,帮助解决村民就医难、吃水难、排污难等问题2000余 个,健全完善村规民约1000余份,解决“接诉即办”工单16000余 件(次),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11000余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近4000次,有效破解治理难题、纠正生活陋习、化解矛盾纠纷、弘扬新风正气。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广袤的乡村,第一书记带来的不仅是村庄面貌的焕新,更是干群齐心的磅礴力量。首都乡村振兴的故事,未完待续,第一书记们,还在接力奔跑。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