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髀算经》的星空密码到量子计算的未来赛道,从郑和宝船的桅杆到空间站的穹顶——中华文明五千年创新史,正是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史诗。本期《五千年文明的创新密码》视频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中国哲学教研室讲师李毅将带您穿越时空,见证从四大发明到中国智造的文明跃迁,读懂创新如何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核心密码。

内容详情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我们可以从哲学基础、物质文明、科技文明、精神文明等层面,来具体地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通过不断创新,持续更新着自身的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周易·系辞》中记载了上古先民进行渔网、农具、舟车、房屋等各种发明创造,改善自身生活的实例。问世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髀算经》《甘石星经》《黄帝内经》等著作分别显示出中华先民在数学、天文学、医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从西汉时期到唐宋时期,中国科技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大爆发,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航海用指南针,相继得到发明、改进,并在各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东汉时期已经正式出现的瓷器,在唐宋时期也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并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域外,成为中华文明的世界名片之一。明朝前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郑和七下西洋即是明证。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突破。步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全面发力,在基础科学、量子科技、航空航天、地球科学、5G/6G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和西方科技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成就,中国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再一次得到凸显。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在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迈向未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