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多月来,北京晚报与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联合推出的“适老化改造全景调查”,引发读者广泛共鸣与热切关注。调查期间,记者深入适老化改造的各个场景,多维度剖析现状,呈现问题,探讨原因。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首次突破500万大关,已占总人口的23.5%。此次调查吸引了诸多公众、研究学者、业内人士的充分参与,大家竞相为适老化改造献计献策、分享经验、表达心声。在一次次的描摹中,一幅居家更安心、出门不畏惧、服务有温度的理想适老图景,正在眼前徐徐展开……
适老产品
功能要实用 价格更实惠
从去年到今年,住在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的刘阿姨,已经在卫生间摔了三次。女儿放心不下,打听着为老人买来防滑垫、沐浴椅。
前门西河沿街,家住平房的赵阿姨因脑梗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每次进出都会为门口的台阶犯愁。经街道帮助,工作人员在现场测量评估后,两个扶手很快装好了。“这下再不用提心吊胆了!”老人抓着扶手试了又试,满眼都是欢喜。
能扶能拉、防摔防滑,这是“适老化”给人们最直观的印象,也往往是改造的起点。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当下老年人对于适老化改造的认知度依然有限。“如果不是特意去找的话,平时很难见到,没有什么概念。”62岁的陈阿姨期待,物业、社区等能够多渠道开展宣传,将科普进一步“送”到老人身边。
此外,街采过程中人们对适老化改造与相关产品的首要关注点,仍集中在价格方面。市民小周告诉记者,几年前她为偏瘫的爷爷在老年用品店,购买了一只勺把可以随意弯折的不锈钢勺,至今还记得那把勺子的价格——78元。“连我都觉得有点贵,能有多少老人舍得买?”
67岁的田阿姨照顾老伴近8年,她坦言护理床虽好,在家里原本有床的情况下,很难下决心更换。“价格合适的,看起来像病床,稍微温馨点儿的又太贵。”人们期待,适老化产品能够实用的同时更加实惠,不要因加入适老元素而价格陡升,同时摒弃老人用不到的“鸡肋”功能,做到“简单可靠”而非“先进冗余”。
在“适老化改造全景调查”推出期间,众多读者通过问卷、留言等方式积极参与互动。不少反馈意见显示,“市场上适老化产品不够丰富,性能差异大,价格也偏高。建议国家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和指导意见,让企业更有积极性,优选出好的产品。”
居家改造
评估更专业 售后有保障
做适老改造,有个关键步骤马虎不得——上门评估。专业的评估人员不仅要了解老人身体状况,还要仔细观察居家环境每个角落,发现隐藏风险,从而提出全面合理的改造建议,因此业内又有“无评估,不改造”的说法。
作为一名从业者,北京联通公司的适老化改造评估人员林听,已接触了不少老年家庭。他坦言,自己只能给出参考建议,最终要不要改,改多少,还得看老人的接受程度和习惯。尤其涉及施工类的改造,老人觉得要动住了那么久的房子,很容易会有抵触情绪。“我们会努力进行劝说解释,期待有更多的老人意识到,应该将居家生活的安全性放在首位。”
既然评估如此重要,去哪儿找专业的评估人员,就成了市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为追求效率与利益,一些售卖适老产品的店面、装修公司等,重推销轻需求。改造后老人不满意、用不了的情况频现报端。“如果第一步都没合格,后面怎么办呢?”问卷调查中,不少受访者既不清楚“有哪些专业资质的公司”,又怕“找不到专业评估师,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人们期待,评估机构的名录和资质应进一步予以明确。
“我们也希望能够统一悬挂相关部门认证的标牌,让老人了解到这里不是‘野路子’,可以放心沟通。”在适老化改造认知度尚待普及的当下,样板间可以说是最直观的“窗口”。今年3月,全市首批9个适老化改造多功能样板间正式亮相。运营方之一,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张树胜认为,适老化改造不能只做一次性交易,要做全周期服务。从前期到售后的各链条均应以细致负责的态度,赢得客户信任,推动行业长久发展。
公共空间
行路无障碍 休憩更舒适
门口台阶高耸、路面破损不平、想歇歇脚却难寻一席之地……居家环境外,也有一些读者将目光投向公共空间,盼望能对外部设施进行适老改造,让出门、回家更安心省力。
在双玉中街小区2号楼3单元门口,二三十级水泥台阶破损开裂,走起来磕磕绊绊。令老年住户感慨,“一瞧见这台阶就心里打怵,赶上腿脚不听使唤,别提多吓人了。”
在金顶街赵山小区2号楼附近,横亘在老人必经之路上的三处台阶,级数多、坡度陡。虽修了坡道,但最陡一段坡道的高度和水平长度比接近1:1,达不到无障碍通行需求,更别说轮椅通行了。74岁的韩阿姨无奈摇头,“坡道就是个样子货,使不上劲,还不如直接走台阶呢!”
出了小区,去乘坐公共交通的道路上,也是重重隐患。无论是通向公交站台的无电梯天桥,还是地铁站“一眼望不到头”的高台阶,都令老人望而却步。采访中,不少老人期盼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天桥等处加装电梯,消除“拦路虎”。
行路之外,公共座椅,是老人们恢复体力的重要依赖。在永外管村26号院,一些“条凳”式座椅,既无扶手也无靠背,设计上的缺陷令其沦为居民堆放杂物的摆设。公交站台上,高度过低的座椅,导致腿脚不便的老人“坐不下、起不来”。在老人高频到访的公园,相较冰凉石凳,有靠背扶手的木质长椅更受青睐。坐着舒服些,起身不费力,老人们的愿望,其实很简单。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认为,未来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应在小区、社区等“点”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范围。尽可能形成适老化街道、街区,乃至更大的规模。此外,要在细节方面做“透”。据他观察,目前很多为行动不便者做的坡道,坡度还是比较陡,老人使用较为吃力。路面上大的坑洼虽然平掉了,不少小沟小坎依然存在,它们往往才是挡住轮椅的关键。“只有细致消除这些隐性障碍,才能让老人放心走出家门,更多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智能服务
套路少一些 体验更友好
科技养老、智慧养老,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而那些功能复杂、按钮繁多的电器;稍不留神就跳转链接、播放广告的页面;连年轻人也容易“掉坑”的营销套路……横亘在老人面前的重重“数字鸿沟”,却需要社会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温情,帮助老人平稳跨越。
记者采访中,不止一位老人表达过,自己很担心在手机里用钱,生怕哪天因操作不当,钱被别人给骗走。为此,有的老人不敢在手机里绑银行卡,还有的老人甚至都没开通支付功能。老人们期待,电器操作界面对老人再友好一点,平台的套路能离老人远一点,有事儿能找“真人”说说,而不是清一色的二维码和机器客服。多保护他们使用智能设备的积极性,不要让他们对“智能”和“数字”产生恐惧与不信任。
“更精准、更温暖、更普惠”,这是北科院智慧养老研究所副研究员邢新主,对未来3到5年智慧养老行业发展的预期。对此她建议,北京市应尽快出台智慧养老方面的政策文件,尤其对于产品要明确技术攻关重点,建立认证标准,让那些通过相应测试的产品进入市场,避免劣质产品破坏市场信任。
在她的设想中,随着AI和传感器技术的升级,产品会更“懂老人”。越来越多平价的智慧养老产品将像普通家电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适老化改造的“标配”。
“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其文明程度,而适老化改造的普及,则传递着民生温度。”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期待,适老化改造能够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每个人终将老去,我们所做的努力和改变,既是对今天的老人负责,也是对将来的自己负责。”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全部评论
0条